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從金獸全身滿布斑紋來看,將它斷為“豹”更為準確。
但也有學者認為,該器物的形象,可能是老虎或獅子。
亦有個別說法認為此物件是貔貅,也就是俗稱的“吞金獸”。
對於金獸究竟是什麼動物,目前學界仍沒有一致的看法,這也是“神獸”的未解之謎。
同時期的金器金飾多用單一工藝,且形態多以虎、龍等為主。
金獸不僅工藝特別,形態也別具一格,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獨特之處?
西漢時期,制金主要有兩種工藝,一個是鑄造,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狀的黃金製品;
另一個是鍛造,用敲打、鍛打、錘打來塑造金器表面的花紋。
這隻金獸身上,罕見地發現這兩種工藝同時存在。
在製作這隻金獸的過程中,工匠是先把表面錘擊,在同時期其他的黃金工藝上,直至後代,這一技法都不常用。
這種鍛造技術,以及金器的獵豹(曾棲息於西亞地區,我國無野外分佈)體形,說明當時中外在金器鑄造和鍛造工藝上已經產生相互影響。
透過研究文物,可以發現,中外在金器鑄造和鍛造領域的技術交流,始終不曾中斷。
在唐代,我國的製造工藝受到歐洲影響,在金器上會出現一些類似宮廷圖騰的花紋。
明代,我國形成本土特色的黃金花紋,紋飾和造型與之前的年代截然不同。
到了清代,各式各樣的圖騰花紋則展現了東西方工藝,從互相學習到內髮結合的過程。
合東西之所長的文物,在當下應如何成為“外交使者”,讓中外文化更好地交流、碰撞、融合。
這種碰撞、融合,其實在掐絲工藝之上,也有表現。
掐絲之前陳文哲也研究過,就是將金銀或其他金屬細絲,按照墨圖案的彎曲轉彎,捏成圖案,粘在器具上,稱為捏絲。
這是景泰藍生產中,較關鍵的裝飾工藝。
跟這個比較接近的是累絲,這是一種較早的珠寶製造技術。
就是將金銀拉成絲,然後編成辮子或各種網狀組織,然後焊接在器具上,稱為累絲。
這幾種工藝,陳文哲之前製作景泰藍瓷器的時候,都涉略過,所以並不陌生。
反而炸珠工藝,他從來沒有接觸過。
炸珠工藝就是將金屑放在炭火上加熱,融化時金屑呈滴狀,冷卻成小金珠。
炸珠通常與捏絲編織鑲嵌一起使用,主要用來製作首飾。
說的簡單點,炸珠就是將黃金溶液滴入溫水中,會形成大小不等的金珠,這就謂之炸珠。
炸珠形成的金珠通常焊接在金、銀器物上以作裝飾,如聯珠紋、魚子紋等。
而是用這種工藝,必然要有一定的工匠精神,因為這種工藝做起來太過繁瑣。
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我國的“工匠精神”自古有之,比如莊子就說過“技進乎道”。
“技”就是今天的“工匠精神”,就是對所做事情有近乎強迫的專注。
炸珠工藝的使用,如果沒有點工匠精神,就絕對做不下去。
而想要做出一件精品,就不止是工匠精神可以支撐的,必須要有技近乎道的水平,才能做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