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嵌合技術,目前無法完全明確其中詳情,可能是多種方法共存。
何堂坤先生在《華夏古代銅鏡的技術研究》中說:複合鏡的嵌合技術十分高超。
其方法是,先澆鑄鏡背,之後澆鑄鏡面。
在金屬冷凝後,與鏡面部分連在一起的鏡緣同榫卯一樣會產生一個緊箍力。
從而加強了鏡面、鏡背兩部分金屬的嵌合。
高西省老師則認為,鏡面和鏡背應為兩次分鑄,然後再粘合在一起。
或兩次鑄造後,用鉚釘等使面與背扣合為一體。
但也有複合鏡上發現膠漆粘結的方法,鏡面鏡背二千多年後依舊沒有分離,令人驚歎。
各種方法各有依據,沒有定論。
再就是用到的鑄焊技術,複合銅鏡中另外一種複合方法是鑄焊,是將分鑄後的鏡面和鏡背二次鑄造在一起。
藏在大海市博物館中的一件戰國透空交龍紋鏡,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這面戰國透空交龍紋鏡為圓形,鏡背直徑8厘米。
由透空的交錯穿行的十五條交龍紋,和一週寬0.8厘米的邊框組成。
鈕座和鈕區透空,邊框三等分處各有一個臥獸,為鏡背與鏡面的鑄焊點。
鏡面直徑10.2厘米,背面有寬1厘米的邊框,上飾有二十五個長S形紋樣。
邊框的內緣三等分處各留有一個缺龕,與鏡背上的三個臥獸相對應,為鏡面、鏡背鑄焊合成的結合點。
鑄造此鏡時,先分別鑄好鏡背和鏡面,並在鏡面的後背上留出三個缺龕。
然後,將鏡背和鏡面合在一起,在背面結合處的缺龕部位,各搭一個臥獸形狀的範型腔。
澆鑄後銅液流入到預留的缺龕中,使得鏡背與鏡面在三點上得以固合,這一過程為焊鑄。
整個原理就是青銅器鑄造中的二次鑄造,到戰國時期這個工藝已經相對成熟,得以在銅鏡上大顯身手。
那麼,複合鏡的嵌合和鑄焊技術有什麼不同呢?
複合鏡顧名思義,也就是鏡面和鏡背不是一體的。
它是分鑄後合二為一,形成的形制特殊的透空結構的鏡子。
而複合鏡合成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嵌合和鑄焊技術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進行二次焊鑄。
嵌合是透過嵌或者粘附合成,鑄焊則是將鏡面和鏡背透過缺龕再一次焊鑄融合。
透過這些青銅鏡,陳文哲也算是瞭解了很多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
特別是青銅鏡,現在他要自己仿製,已經完全沒有問題。
當然,製作一面青銅鏡,肯定不能只關注獨特的技術,還需要一些普通工藝。
透過博物館之中各式各樣的鏡子,陳文哲學到了一整套的青銅鏡鑄造工藝。
可謂各式各樣的技術都有,獨特的工藝更是很多,他也見識到了古代人是怎麼把鑄造工藝,用在一面面十分精巧的鏡子之上的。
同歸歸納總結,現在他才知道,一般銅鏡在鑄造時,多采用“開放式”和“合鑄式”兩種方法。
“開放式”就是隻有一塊鏡範,無注口和注溝,鑄造時鏡範平放,由上傾入溶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