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八百一十四章承日照之,纖毫無損

唐代的青銅鏡更是別具特色,唐鏡造型多樣,使用巧妙,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

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

這一時期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

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

我國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

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繫於腰間,隨身攜帶。

中型銅鏡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臺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

晉朝畫家顧愷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圖》中,對使用銅鏡有著細緻的描繪。

畫左邊坐著一個男子,對著一座鏡臺,後面一位婦人拿著梳子替他梳頭。

右邊還有一個男子,正在微仰著頭,對著另一面鏡子,鏡子裡映出其面目。

畫中鏡臺為落地式,支桿插入鏡鈕中,鏡臺中部尚有托盤。

人物身旁,放置有鏡奩等物。

1986年蘇江省在文物普查成果展覽中,展出了一面漢代銅鏡。

其鈕中插一銅質支架,與顧愷之《女史箴圖》中的鏡臺是一樣的。

由於這類鏡臺形體小,所以常用貴重材料製作。

三國至南北朝的文獻中,就記載有“純銀鏡臺”、“玳瑁細鏤鏡臺”、“玉鏡臺”等。

還有一種放置於桌案上用的鏡臺,工藝效果特別考究,但時代偏晚。

因為宋以後,坐具較前增高,一桌二椅的陳設漸次定型化,出現了高鏡臺這種傢俱,類似近代的梳妝檯,鏡子用架固定擺放在上邊。

大型銅鏡,就是我們所說的穿衣鏡,多是皇宮和王侯顯貴家中的陳設。

古史中關於這類銅鏡的記載很多,最容易使我們聯想到的是《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的故事。

文章開頭便說:“鄒忌修八尺有餘(今&n),身體昳(音yi)麗。朝服衣冠窺鏡……”

鄒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對鏡打量自己的形貌。

據記載秦咸陽宮曾有大方鏡一塊,寬4尺,高5尺9寸。

魏晉到隋唐間,也曾鑄造特大的銅鏡。

晉滅吳之後,有一位大文學家陸機由吳入洛。

在仁壽殿前,也看到一座大方銅鏡,高5尺多,寬3尺3寸。

人站在院子裡,就能把全身都照得非常清晰。

後來又有一個在北方稱霸的胡人石勒,他宮裡安放著一座大鏡,直徑足有二三尺,下面有純金盤龍雕飾的座子。

隋煬帝在揚州迷樓,過著荒淫無恥生活的時候,有一個佞臣叫王世充,因為進獻了一座銅鏡屏,討得煬帝的歡心,被提拔到江都通守的重要職位。

唐中宗李顯在他做皇帝的時候,也曾命令揚州的鑄鏡工廠,鑄造方丈大鏡。

另製作一根銅柱,嵌上許多金花銀葉,把這方丈大鏡安頓在樓上置於宮苑中。

中宗騎著一匹駿馬,對著這座寶鏡,照看自己騎在馬上的雄姿,非常得意。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