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簡單點,黑漆古就是表面漆黑髮亮的一種古代青銅器。
始見於宋,沿用至今。
有關實物在商周至明代文物中均可看到,尤以部分漢唐銅鏡為精。
特點是表面油黑髮亮,耐蝕力較強,有的器物雖埋藏地下數千年,至今不見鏽痕。
在出土的我國古代銅鏡中,有一種表面漆黑髮亮、具有光滑晶瑩的玉質感,這種銅鏡被稱為“黑漆古”銅鏡。
這種銅鏡因具有極佳的耐腐蝕效能,而備受學界關注。
歷年來學者對“黑漆古”成因的研究,集中有兩種觀點。
一為人工處理說;一為自然腐蝕說。
現今學者們的爭論焦點在於,“黑漆古”銅鏡表面的高錫耐蝕層是人工鍍錫而成,還是在自然條件下由腐殖酸作用產生的。
其實,人工干預形成的說法,有點站不住腳,最多也就是意外造成的。
比如銅鏡經過刻意的特殊拋磨處理後,在漫長的地下埋藏中緩慢形成的。
所有生美銅器的鏽色都很結實,不論是紅斑綠繡還是孔雀藍,以及結晶鏽都會很結實,熱水煮燙都不會掉,當然這個適合初學者。
因為老繡和生美繡的層次很自然,化學或膠的繡層次很亂,也很浮很軟。
當然有一種繡是個例外,在遼省地區山上出土的古錢幣,由於氣候的原因,這種綠繡很浮,用手一擦就會掉,但裡面多數泛黑漆古。
這個在鑑定的時候,不能與上述同論。
對比黑漆古的一般鑑定很簡單,黑漆古作假只有兩種,火燒和染色(打蠟)。
火燒者聲音尖銳刺耳,染色(打蠟)只要過熱水煮就可以看出來。
所謂“生坑”是指銅器,表面由於種種化學反應引起的質變。
自然地、一層層地產生鏽蝕,形成器表或綠、或紅、或藍、或紫的鏽色。
這種鏽色堅實,有一種自然的多變感。
而包漿是由於銅器一直在人們手中流通或者把玩,把人的體液以及留在手上的微小物質象油漆一樣不斷加到器物之上,形成一種物質包在錢幣表面,這就是包漿。
包漿鏽色,主要有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首先是材質的顏色,古錢幣,還是一些銅器的金屬質地顏色不同。
青銅、紅銅、黃銅、合金,顏色是不一樣的,這可以叫做底色。
特別是在古錢幣之中,這種表現更加特別。
在錢幣磨損的部位,可以看得很清楚。
金銀銅鐵鉛鑄造的錢幣,各有不同的基色。
再就是包漿的顏色,黑色是銅質器物包漿的主要顏色。
嚴格的說,所有的包漿都是黑色,但是包漿有厚、有薄。
包漿和材質混合所呈現的顏色,就會顯現出有金色、水銀色、黑色、灰色、銀白色、豬肝色、咖啡色等等。
這是包漿較薄在和材質混合呈現的顏色,包漿厚重了,無論何種材質,都應當是黑色。
不同的材質,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下,產生的包漿也有不同。
但是,有鏽,沒有包漿的銅器一定是假的。
之後就是鏽蝕的顏色,大部分是綠色,再其次是孔雀藍。
古銅器的鏽色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有,還有硃砂鏽。
某種為主色,還有各種色彩的綜合。
很複雜,但是造假的以綠色和孔雀藍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