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八百二十四章修復複製,加固做舊

做上顏色之後,顏色也需要處理。

顏色的蹭磨,大致有三種方法。

一種是用400目細水砂紙,蘸水蹭磨;

另一種方法是,用棉球蘸酒精後,用手捏出酒精。

只要棉球溼了,在撥出的皮色上輕輕揉蹭;

再一種是用清水拌細泥,用舊布蘸泥糊在表色上揉蹭一遍,用清水沖洗掉泥,幹後用尼龍刷蹭出光澤。

不論哪種方法揉蹭,力量要適度,不可用強力。

顏色上好了,做舊了,最後還需要做土鏽。

這種一種傳統作舊的方法,也有好幾種方法。

最常用的應該是“點泥法”做鏽斑。

將事先準備好的細土,用清水調成糊狀。

用牙刷蘸上調好的稀泥,用小刀刃撥動牙刷,使泥佔彈皮色上。

參照原物鏽層的脫落狀況,使泥呈片狀或點狀等不規則形狀。

待稀泥風乾後,再根據原物表面鏽的顏色,作粉狀鏽主要用砂綠,少許群青和太白加入細石英砂,漆皮汁要稍濃稠,用同樣方法彈撥上去。

撥過顆粒狀鏽後,再散撥些紅色、黑色、藍色的色斑。

色層乾燥後,用軟皮刷蘸水輕輕刷洗,將稀泥洗掉。

撥上去的泥塊、泥點脫落處,露出了已做好的底層皮色。

沒有泥點或泥片的小區域性,留下了撥上的鏽斑,成為凸凹不一、大小不等,顏色各異的鏽斑(粉狀鏽)。

“底子”如再經精細蹭磨壓光,效果更逼真。

除了這種方法,還有第二種方法,就是圖案瀝粉。

有些器物,如秦銅車馬的車、轅、門等,要做出凸起的複雜圖案,複製時要做凸的線條。

具體可採用傳統方法,塑膠袋內包膠粉。

扎口處綁一個“粉尖子”,用銅或鐵皮做成似毛筆帽狀的尖筒,尖端孔徑應按線條寬窄而定。

膠粉按膠水、土粉、太白1:1.06:1.06配製。

加少許光油調合,按瀝線的顏色可加些顏料。

土粉子、太白顏料均應研細。

膠與水的配比為1:5,春夏秋三季為1:7。

瀝粉時手持膠粉袋,象擠牙膏似的將膠粉沿事先勾畫圖案線,從粉尖子裡擠出。這類似制奶油蛋糕表面的堆花的方法。

擠出膠粉,粘在銅器表面,堆成直的、彎的、凸起線,構成圖案。

修復一件器物不能盲目地動手,要做過細的工作,修復時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如大海博物館所藏“寓鼎”,鼎上原有的銘文幾十年前就已定論。

在解放前的《三代吉金文存》、《貞松堂集古遺文》都有著錄。

修復時發現了五行銘文下端,字與一般銘文不同。

除鏽後,五行下,各多出現2-3個字,共14個字,推翻了考古界過去解釋的內容。

又如大海博物館原收藏的大鑒,40年前曾經修復過,至今鏽色變了。

近年來重新修復時,在原覆蓋的鏽色下發現了銘文,對補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再一點,修復前對銅器上的附著物一定要注意保留。

這一次陳文哲看到了那面被修復的青銅鏡,這也是他來這裡的目的。

也是在這面青銅器之上,他看到了最頂級的修復工藝,當然,還有複製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