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發現的殘破殘片當中的黃彩成分,與康熙黃地琺琅中的黃彩成分,更是十分接近。
這樣的東西,肯定是為不可多得的雍正黑地琺琅彩瓷。
不用說,陳文哲看到的這件小碟,或者乾脆說是小盤,跟故宮發現的那件殘品,肯定是同一種類。
甚至就是同一時期、同一窯口同一批次出品的御用琺琅器。
像是這樣的琺琅彩瓷,之前很少見,最多也就是使用過一部分黑地琺琅彩的瓷器。
雍容華貴的黑地琺琅彩少見,部分黑地琺琅彩的彩釉,像是一件花開富貴黑地琺琅彩牡丹紋蓋碗。
那些明豔的花中,牡丹花可謂是獨樹一幟的。
遙想長安街頭巷尾傳唱的,“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就連身處皇宮中的唐文宗,都忍不住誇口稱讚,是謂之“國色天香“。
牡丹獨特的神韻及王者的風範,吸引著各個朝代的能工巧匠,爭相繪之。
元、明、清三代以來,牡丹紋久盛不衰,明清時期,景鎮窯瓷器上的牡丹紋更是豐富多彩。
瓷與牡丹的結合,天作之合。
這是一個貴氣十足的黃底扒花牡丹蓋碗,器物渾身透露著宮廷氣息。
細細把玩之餘,才發現此物的玄妙之處。
粉彩軋道配以富貴花開圖,做工複雜繁瑣,畫面陰陽突出。
細審之下,工藝之難,技藝之巧,陡生讚歎。
將粉彩技藝融合琺琅彩,重工繪製牡丹紋飾於黃底之上。
筆法重渲染,平塗之細膩。
一花一葉的比例、一張一弛的力度,與器物相生相合。
很顯然,這件蓋碗也是一件少見的黑地琺琅彩器。
跟這件差不多的還有一些相同種類的琺琅彩,像是寶蘊閣的琺琅彩黑地萬花大水洗。
萬花,是瓷器上的經典紋飾之一,初創於雍正一朝。
在乾隆、嘉慶時期達到巔峰,也稱作“萬花錦”“萬花堆”“百花圖”等。
寓意萬花獻瑞,盛世生平。
其工序繁縟、設色豐富、繪畫多彩,為彩瓷之翹首,彰顯著帝國盛世無與倫比的華麗與尊貴。
萬花瓷器有黑地和白地兩種,因製作費工,花費巨大,成品罕少,白地已數珍稀,黑地者更是寥若晨星。
黑地萬花系列是寶蘊閣的頂級稀缺品類,稀缺一方面是由於黑地的燒造難度極大。
其在燒製過程中,極易出現鼓包、氣泡眼等情況;
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紋飾繁複,一旦有誤,全域皆變,因此成品率很低。
一件器物之上,所見顏色不下於三十種。
繪畫之前所有顏料必須備齊,前期需除錯數百種彩料,最後填繪洗染,必經數人之手,數次入窯。
一器告成,往往需數月之久。
萬花紋飾整體設計獨具匠心,畫面雖繁密卻不亂,花葉分佈各有主次,穿插合理,向背陰陽各異,濃淡深淺不一;
其筆意精美絕倫,婉轉舒展,頗見柔美之姿;
琺琅彩料妍亮瑰麗,在玻璃質感中又透出獨特而濃郁的油脂感。
器物上的每一朵花卉,勾勒輪廓後,都需要分層次渲染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