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嘆。
更可惜的是,由於一直被棄於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遺失。
這就是後來曾經轟動天下,也常引發歷代學術爭端的作原石鼓。
9面石鼓在鳳翔孔廟中,呆得並不安穩。
90多年後,曾經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間在接連爆發的戰亂中坍塌。
令人痛惜的是,鳳翔孔廟在戰火中被焚燬,廟內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盜運一空。
陳倉石鼓,在亂世中重新遁跡於草莽江湖。
在這裡還有一段傳奇,就是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導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這就跟現在弄得假綠地一樣,直接上綠油漆。
當然,這是玩笑,但都是政績工程,其實都是一個樣,都是為了諂媚上級。
當北宋王朝一統天下,並逐步剿滅割據一方的諸侯之後,全國的經濟與文化在短短數十年得到恢復,並取得了飛躍。
當宋仁宗查閱前朝遺留下的經史檔案時,無意中發現了關於石鼓的傳奇紀略,對遺失百年的陳倉石鼓產生了濃厚興趣。
宋仁宗是我國曆史上頗為有名的書畫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祿相許,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詢陳倉石鼓的下落。
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聞得此訊息後,便竭盡心力去尋找傳說中的10塊大石,試圖投君王所好。
司馬池經過幾番周折,終於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
只可惜,尋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遺失的作原石鼓仍沒有蹤跡。
心急的司馬池施展了畫蛇添足的拙劣招數,私下遣工匠連夜採集相似石材做偽。
很快,他便參照石鼓拓本仿製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
這一招,果真讓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獎。
只可惜,飽學的宋仁宗與受命而來的名家學者們,很快就辨別出了偽造的石鼓。
司馬池先建奇功受封賞,又因造偽欺君而獲罪。
9面石鼓現世,又經歷造假風波,因而失蹤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動天下。
坊間認為其價值能以一敵九,隨即便引發了豪強們一擲萬金尋找“作原石鼓”的風潮。
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傳師到了鳳翔後,石鼓殘斷的歷史才獲得轉機。
向傳師是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
最初與石鼓的淵源,來自於他重金求來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
在對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時,他意外發現,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
但事實上,“作原石鼓”已遺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問世。
否則宋仁宗又怎會滿天下張貼黃榜,以高官與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發現,令向傳師徹夜難眠。
經多方探查,終於查明這份拓本源自關中的太氏家族。
唯恐夜長夢多,他立刻便備馬出發。
當抵達太氏村莊後,他被眼前的景象徹底驚呆。
原來,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於瘟疫。
官府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財產全部燒光。
這個噩耗,對於千里跋涉而來的向傳師而言,可謂晴空霹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