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石雕題材也多元化從宮殿廟宇到民宅桌案,從造像與神碑到護子獅和拴馬壯,無所不用其極。
審視古代石雕藝術,不能用片面的時代喜好去審視美醜。
因為不同時代的先民,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和生產工具下,產生了具有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隨著文化的傳播和交融,題材也開始愈加豐富,多元化。
這是客觀存在的,要用綜合性的眼光去審視歷史遺留。
現在的時代是石雕藝術的末法時代,現代人能夠做到的,就是用現代的審美去展示與陳列古代石雕遺留。
能做到完美的陳設,就是我們這代人對古代先民最大的尊敬。
“這是明代魚化龍小石屏?”
這塊石屏風長55,高28,厚11厘米。
石屏尺寸小巧,兩側浮雕魚化龍,古喻金榜題名,寓意青雲直上,高升昌盛,青石全品。
“青花是龍鱗,魚飛起彩虹。一朝魚化龍,千年愛無窮。”
這是魚化龍對於紋飾的重要性,也是魚化龍的應用。
“魚化龍”是漢族傳統寓意的吉祥紋樣。
明清瓷畫作品之中有很多表現,透過這些作品,也讓我們見識到“東海魚化龍”的文化現象。
魚龍變化,古人用來比喻科舉的“金榜題名”,或者官場上的飛黃騰達。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紋圖式,也是一種“魚龍互變”的幻化美意。
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為歷代民俗、傳說衍變而來。
其歷史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型別時期的魚圖騰崇拜。
就算是一些明代皇宮瓦當之上,也有這種紋飾。
從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這種紋飾的喜愛。
最早《大荒西經》中就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這是最早的化魚形態的說法。
《海外南經》上說,“蟲為蛇,蛇號為魚。”民間風俗早有魚化龍的說法。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喜得貴子,魯昭公以鯉魚作賞賜,孔子因此為兒子取名鯉,字伯魚。
《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
《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講的都是魚龍互變的關係。
除了瓷片,一些圖式早於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過,之後歷代得到發展。
還有一點,在明代空白期的瓷器之上,也有一些特殊龍紋,就是有了這些龍紋,才能讓人辨別出哪些是空白期瓷器。
金陵城夫子廟的江南貢院,也就是華夏科舉博物館,就藏有一座石雕“飛虹橋”。
橋上雕有“東海大魚化為龍”的生動圖案,題有“變化魚龍地,飛翔鸞鳳天”。
還有一種是古人“騎魚化龍”的圖案,也是祝福讀書人“金榜題名”的寓意。
《封氏聞見記》上說:“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
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便聲價百倍”的記載。
《琵琶記·南浦囑別》:“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願得魚化龍,青雲直上。”等。
這類圖案紋樣一般都以魚龍組成,寓意高升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