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五色花,紅綠彩

五彩瓷器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沒有一個論斷。

五彩,是黃、青、白、紅和黑色,泛指各種顏色。

五彩瓷在明清兩代得到發明和發展,也是我國彩瓷高度發展繁榮的鼎盛時期。

何謂五彩瓷,據《陶雅》上說:“康熙硬彩,雍正軟彩。”

又據《飲流齋說瓷》中解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

真正康熙時期的五彩瓷是相當珍貴的,瑰麗多彩,品種繁多。

“五彩”一詞,出現於明代晚期。

明代天啟年間谷應泰《博物要覽》記載:“宣窯五彩,深厚堆垛。”

成化年間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貴,傳世品也是極為罕見。

到了明弘治年間,釉上五彩的燒製更加成熟。

發展到嘉靖、萬曆時期,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開創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現了較大的罐、瓶類等。

此時五彩的燒製已經達到了非常完備的境界。

清代五彩瓷以柔和為貴,透視感較強,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一掃明代嘉靖、萬曆之重色彩而不細究形貌的粗劣畫風,施彩大部分較明代勻薄。

其中,康熙五彩是在明代嘉靖、萬曆五彩瓷器和順治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其製作工藝高超,彩色鮮明透澈,彩飾華麗,繪畫線條剛勁有力,有極高的藝術水平。

乾隆以後的瓷器製造,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因為乾隆以後的社會條件變化,國勢的衰微變得愈來愈暗淡,我國陶瓷業的黃金時代,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告消歇。

但是瓷器的光輝歷程,還是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和樹立了可資借鑑和繼承發揚的優秀典範。

瓷器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瓷器到成熟的青瓷,又由青瓷發展到北朝白瓷,而後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將近二千年的歷程。

其中,從青瓷到白瓷的轉變,是在唐宋時期完成的;

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轉變,則是明清時期實現的。

當然,這個認知隨著最近一些年的考古發現,已經慢慢的被推翻。

特別像是五彩為明清時期景鎮窯的新品種,這種觀點,已經開始站不住腳。

但是,五彩是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這個是沒錯的。

還有,明代彩料中無藍彩,需用藍色表現之處,皆以青花代之,稱“青花五彩”,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徵。

從此也可以看出來,金、元兩代的五彩瓷器,就是一個空白。

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初,景鎮的陶瓷考古研究所,在清理元代瓷窯作坊遺址時,就已發現元代以釉上紅綠彩形式燒製的折枝菊紋殘片;

此外,在景鎮中渡口、曾家弄、落馬橋等元代窯址遺存中,也相繼出土了一些紅綠彩瓷片標本。

但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文物鑑定專家耿寶昌老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否定了這兩件元代殘片而鑑定為明洪武時期的五彩瓷。

長期以來,全世界對元代五彩瓷器,除了少數公認的幾件,業內對其他的館藏品都存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