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孔群雕,是按照維吉爾名作《伊尼爾特》史詩的描繪而創作的。
在維吉爾的詩中,希臘人的“木馬計”被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奧孔識破。
他極力警告和勸阻國王,千萬不要把木馬拉進城。
但特洛伊人拒絕了他的勸告,並把木馬拉進城裡,最終導致特洛伊城被希臘人攻陷。
拉奧孔對計謀的識破,和對特洛伊的勸阻,都得罪了希臘人的保護神雅典娜。
後來雅典娜派遣了兩條巨蛇,把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纏死。
作品描寫的,就是這一悲劇性場面。
一條巨蛇正凶殘地撕咬著拉奧孔的腹側,拉奧孔左手緊緊攥住蛇頸,力圖將它拉開。
他的右手將蛇身高高擎起,想擺脫開它的纏繞。
在左邊,他的大兒子正在伸手向他求救,而右邊的小兒子被巨蛇纏繞撕咬,已經無力掙扎。
拉奧孔看到兒子被巨蛇折磨瀕死的表情,自己被撕咬和纏繞而無力相救,心靈和肉體上的痛苦均寫在臉上。
他面孔扭曲變形,張口大聲嘶喊,渾身肌肉痛苦地抽搐。
這組雕塑充滿著緊張和悲壯的氣氛,是人類雕塑史上最為傑出的精品。
在無數藝術家和學者的眼中,拉奧孔群雕最為驚人之處,是它以爐火純青的技法,完美地表現了人的動態與感情。
其豐富、深沉與典型皆非當時可見到的其他古典遺物所能及,堪稱古羅馬藝術的楷模。
看到仿製的這麼好的雕像,陳文哲還真是有點驚歎。
看到它,居然給陳文哲一種看到牛虎銅案的感覺。
我們國人信奉的是祖先,希望的最美好之處是親情,這一點跟西方人是不同的。
接下來,仿製的西方的經典還有一些,比如羅多維奇石棺浮雕。
從這東西之上可以看出,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對於死後的世界,是充滿了好奇、敬畏,還有希望。
要不然,也不會在死後,把墓穴弄得那麼奢華。
羅多維奇石棺浮雕,屬於石棺浮雕,反映了羅馬帝國時期石棺浮雕的興起。
浮雕內容表現的是公元3世紀中期,羅馬人討伐所謂異族人,即哥特人的戰鬥。
雙方經過激烈的鬥爭,羅馬人終於獲勝。
戰敗的哥特人死的死,傷的傷,充滿了悲壯的氣氛。
羅馬人原來流行火葬,但從哈德良皇帝以來,逐漸流行土葬。
公元2世紀中期以後的石棺很多,也越來越大。
石棺上的浮雕也更加繁複,這說明羅馬帝國自公元2世紀中期以後,厚葬之風日盛。
石棺的主人是誰,由於當時帝國處於危機之中,皇位更替頻繁無從考證。
浮雕造型特徵,不同於前期帝國的紀念性浮雕的真實寫照。
而是既無背景,也無必要的層次,構圖雜亂,人群無序而密集,給人以呆滯而透不氣來的感覺。
但它在當時石棺浮雕中,是最著名的。
有時候,雖然相隔千萬裡,但是人的思想是想通的,比如厚葬,比如一些建築。
像是我國古代的華表,在西方也有體現,當然西方人制作的不是華表,而是紀念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