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規則之先河

半山型別的葫蘆紋彩陶壺,顯然應先繪出葫蘆的外輪廓,然後填充葫蘆內的細網格紋,最後再用其他線條紋飾將周圍空當補充完善。

馬廠型別的單耳杯,需先繪出回形的條帶紋,再繪條帶間細密的網格紋。

約1平方厘米的條帶間,有5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組成。

當時畫工嫻熟的技巧,由此可見一斑。

如若不然,線條則會粗細不一、疏密不勻,或線條彎曲以致造成重疊等等。

由此可見,繪畫技能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著彩陶的質量與美觀。

無論何種器形、何種圖案,也無論什麼文化型別,任其千變萬化,繪彩時總是遵循著一定的原則與程式。

即從上到下、由點到面、先主體後其他和從整體佈局到區域性結構。

這些規律開創了,後世繪畫藝術的一般規則之先河。

在甘省彩陶的鼎盛時期,圖案依然是繁而不亂、井然有序,其根本原因是有了上述繪彩的基本規則。

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乾燥時,進行描繪的。

坯體繪彩後,要用卵石等工具反覆打磨。

這樣可使器表質地,斂密而變得光潔細膩。

繪上去的彩料,也會經過滾壓打磨的手段嵌入器表。

這樣會成為器表的有機組成部分,牢固地附著在坯體上不至脫落,且燒成後器表光亮色澤美觀。

半山型別的彩陶器表,打磨得最為精細,圖案明麗、光彩奪目,達到了極致。

蘭市牟家坪半山型別的彩陶壺,頸肩交界處,留有利用圓棍縱向滾壓而產生的凹痕。

經後來實驗,內彩可用硬而光的圓球進行滾壓,外彩可用硬而光的圓棍滾壓。

滾壓時要注意用力的方向與器表基本垂直,這樣彩料才不會移位,圖案則保持原狀。

繪彩之前先在陶坯,上加施一層彩色陶衣,是仰韶中期以後各類—型彩陶文化中常見的做法。

施陶衣之後,器表如同披上了一層華麗的綵衣,再用其他顏色繪彩。

如在紅色陶衣上繪黑彩,色彩對比強烈且穩重,更加絢麗奪目。

有的陶器加陶衣後即使不再繪彩,如大地灣四期陶鼎,通體飾紫紅陶衣,仍顯得華美耀眼。

陶衣原料一般為仔細淘洗過的細陶土泥漿,有時也調入其他顏料。

加施陶衣時,將泥漿塗刷在器表或將器物置放於泥漿中蘸泡而成。

馬廠型別,以及火燒溝、辛店、沙井文化均流行紅陶衣;

仰韶、馬家窯文化有少量白色陶衣。

經鑑定,紅色陶衣的原料是含鐵量高的紅黏土,白陶衣多為白堊土。

其中比較特殊的是彩繪陶,這是指陶器燒成後,再繪彩紋的陶器。

這類陶器的繪彩顏料中,加有膠質物,藉以使彩料貼附到器表,但仍然容易脫落。

大地灣一期發現一片白色彩繪陶片,白彩繪在罐形器內壁,顏料質地較粗,明顯高於器表。

經X射線衍射分析,顏料為方解石,成分為碳酸鈣及二氧化矽。

當地隨處可見的“料姜石”中含有較高的方解石,估計是將“料姜石”燒熟後研磨成白色顏料。

在大地灣四期,出土了較多的彩繪陶。

一類是繪在灰泥質陶上的紅色彩繪,因彩料脫落而圖案不清;

另一類是繪在泥質瓶、壺上的白色彩繪,脫落現象不如紅彩嚴重。

紅色彩料經鑑定為硃砂,白色彩料主要成分為方解石及少量的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