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盜墓是很多人發家致富夢想的捷徑之一。
比如曹操盜梁孝王陵墓,就有很大的收貨,一次性就得數十萬金。
為了養活自己的軍隊,他甚至還有專門的一個盜墓部隊,就是摸金校尉;
溫韜盜唐朝皇陵,也是挖掘一空。
其他還有黃巢盜掘唐代黃陵,聽說更是盜掘財寶無數。
最出名的其實要應該是溫韜,因為他還得到了唐太宗的收藏品王羲之手書真跡《蘭亭序》,但也因此在他手中失傳;
民國軍閥孫殿英盜取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墓地,拉走了整整三十大車的奇珍異寶。
按照古代的做法,民間盜墓者更是數不勝數,很多人都想著一夜暴富,關羽三個墓地不可能被放過。
但是,實際上卻真沒有人動過關羽的三處墓地,具體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不止是之前說的,後人不敢盜,因為有人為了發財,神像都可以給你粉碎了賣錢,更何況是一個武將。
其實,很可能是盜墓賊知道關羽墓地內沒有財寶,大家都不去盜墓,只是流傳過程中這個資訊遺失了。
至於這三個墓地裡面,沒有陪葬品的事情,在當時應該是有人知道或者有些記錄的。
當時三國的很多經事人都知道,也透漏了風聲。
所以才會讓三國當時,以及之後的人,知道了關羽墓沒有陪葬品。
就是這個原因,造成了後面朝代的人都不去做無用功。
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至今已經1700多年,關羽墓沒有財寶的訊息,或者記錄遺失了沒有流傳下來。
這才導致我們至今無從考證,或許以後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這相關的記錄亦不一定。
後來朝代的盜墓賊,應該是猜測關羽墓地沒有財寶,再考慮到前面朝代的人沒有去盜墓,就認定了關羽墓不值得去盜。
關羽死在公元219年,正值戰爭年代餓殍遍野國庫空虛。
當時的蜀國逐漸衰落,劉備對關羽雖情同手足,但是鑑於國力不允許,當時應該是沒有給關羽陪葬珍寶。
所以關羽的衣冠冢並沒有“錢”,盜墓者肯定也是知道的。
對於當時的吳國,更是沒有理由給關羽厚葬了。
孫權埋葬關羽,完全出於害怕蜀國瘋狂反撲。
同時由於關羽當時在東吳軍中有很大的影響,用所謂的“諸侯之禮”葬了關羽有利於拉攏人心。
但是如果說孫權放金銀財寶進去,這是不太可能的。
關羽作為蜀國大將,對東吳造成的傷害可想而知。
殺了東吳士兵將軍不計其數,孫權怎麼可能還自掏腰包陪葬呢?
都留著給東吳犧牲的諸將後代,當撫卹金多好!
而曹操一直秉承著“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交往理念。
他雖然對曹操有情義,但是還不至於為了已經死了的關羽,做出賠本買賣的事情。
關羽死前,曹操不惜一切代價拉攏,是因為關羽勇武過人,可以利用。
但是死後又有什麼價值呢?曹操還沒愚蠢到在魏國大將面前,花大價錢厚葬他國大將的事情。
當時曹操已經看穿孫權的心思,想把矛頭轉移到魏國,曹操自然不能讓他如願。
於是表現出一副惋惜痛心的樣子,當眾埋了關羽的頭顱並率領文武百官悼念。
這更多是一種作秀宣傳,告訴世人,人不是我殺的,但是我厚葬了他,我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