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部分地方博物館會來煙雲澗,定製原比例的仿製品,以滿足遊客想要觀賞歷史文物的需求。
這一點陳文哲之前就知道,他知道一些比較知名的博物館,內部展出的古董,都是現代仿製品。
但是誰仿製的,還真不太清楚。
現在他卻知道了,這仿青銅第一村肯定是其中之一。
也是由此一來,煙雲澗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每年的產值也都在1個億以上。
可以說從仿製到創造,煙雲澗已經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特色產業之路。
這得益於這位領頭羊,將自己學習到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還引導他們走上一條正確的發家致富之路,而不是任由村民去做那些製假販假的勾當。
這一點幾年前的陳文哲是絕對做不到的,他也不過是在有了足夠的財富之後,才有了造福一方的想法。
而人家在幾十年前就想到了,而且那個時候,所有人還都不富裕,這一點尤為難得。
首先參觀了這一個村莊,接下來就是重點了,進入這裡的市場。
來到了這仿青銅第一村,看到的最多的自然還是仿製的青銅器。
煙澗村為我國乃至世界上,高仿古青銅器第一村,這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也只有來到這裡,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技術。
在這裡,專業加工戶達到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880餘人。
這裡的仿古青銅器產品,主要有各個歷史時期文物復仿製品、人物造型、工藝品等三大系列1000多種。
其中的洛陽鼎、天子駕六、蓮鶴方壺等大型仿古銅器,已被全國許多大型企業作為鎮廠之寶。
這裡出產的的仿古青銅器,已經被至少20家博物館收藏或展出。
如果是普通人過來,看到的也不過是無數精美的青銅藝術品。
而陳文哲過來,他卻可以透過一件件仿古青銅器,看到所有的製作技術。
也是從此,陳文哲看出,這裡的人真的具有鑽研精神。
他們悉心鑽研傳統技藝,並融入現代技術,改進生產工藝,仿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失傳統,這可太難得了。
比如傳統失蠟法制作技藝,僅靠一輩一輩口傳手授,不繫統、不規範。
而這裡的一些專業人士,透過查閱資料,外出考察學習,請教專家,仔細琢磨,反覆試驗,做好記錄。
經過上千次試驗,製作的仿古青銅器,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失音、失重、銅質碳化、紅斑綠鏽”的效果。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銅器的國家,在夏商周時期,青銅製作的產品就已出現,最初是容器和兵器,後來青銅器又發展為禮器和樂器。
他們不僅是青銅器製作技藝的實踐者,更是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者。
這裡的一系列仿古作品,越來越精良,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市場的支援。
人家絕對不會墨守成規,比如現在的銷售模式。
煙澗村的青銅器是這裡的龍頭產業,不少村民都因為製作青銅器而脫貧致富。
青銅製作形成了市場,也從而致使了煙澗村經濟發展速度高於周邊的村子的發展速度。
在之前煙澗村的青銅器,都是由批發商親自直接來批貨。
但近些年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煙澗村開始了在網路上銷售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