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五大名鼎

看著一艘破舊軍艦,運著一船國寶級青銅器向外海走,陳文哲自然感覺十分可惜。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突然間發現,這艘運輸船上突然有東西被人推入江中。

透過回朔,陳文哲能夠確定,那被故意推入江中的東西,肯定是青銅器。

這東西掉入水中不會損壞,所以這是有人見財起意?

或者說,這是有人不想這些國寶被運走?

慢慢的看那段影像,仔細研究,陳文哲發現,就只有一件青銅器被推入了水中。

能被人推入水中,還迅速沉沒的青銅器,肯定很大很重。

要不然很可能被人發現,因為這些青銅器都是被裝在一些木箱之中的。

像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少發生的,因為很多時候,這種重寶是用飛機運走的。

面對重寶,什麼樣的意外都有可能發生,因為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

比如現在陳文哲看到的畫面,就印證了這一點。

所以,當年運輸國寶去彎彎,最安全的方法就是空中運輸,因為在這期間,時間短,也沒法在空中搗鬼。

就是因為這個,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之下,有些寶物就是想要帶去,但是卻沒辦法帶去的。

最終,也只能不得不將其留在大陸,而且往往這樣的都是一些貴重文物。

這就是另外一段傳奇了,比如因過於貴重無法搬運,而逃過一劫的傳奇重器:後母戊鼎!

有關於後母戊鼎,相信許多國人都不會陌生。

這座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的巨鼎,是我國已知的最重的青銅器。

有關於後母戊鼎的挖掘經歷,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1939年,正值日本侵華,卻偏偏這個時候,人們在南河安陽挖掘出了它。

但是當時,日軍聽聞了後母戊鼎這個商周時期的古物出土,非常欣喜,於是想要把其據為己有。&n

村民們不想我國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想出了一個主意,要將後母戊鼎大卸八塊,再四散到各地埋起來。

但是,其中不乏有愛惜文物的村民表示反對。

於是最終村民還是將後母戊鼎,原樣埋在了另外一個地方。

這樣,才能讓後母戊鼎,逃過了被日寇掠奪的命運。

1946年,後母戊鼎被重新挖了出來,運送到了金陵。

當時這件重寶和毛公鼎一併,全都送給了光頭,做其60大壽的壽禮,後來分撥給金陵中央博物館管理。

當時的光頭領導當時也想帶著後母戊鼎一起去彎彎,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帶成。

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於我軍的及時趕到,所以才救獲了後母戊鼎。

但是和後母戊鼎都是在中央博物館收藏的毛公鼎,卻被同期運到了彎彎,現在為北臺故宮三大國寶之一。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合理推測的話,極有可能因為後母戊鼎的重量和體積太過龐大,難以運輸,而被工作人員放在了最後,才準備搬運。

而毛公鼎相對體積較小,重量也只有34公斤左右,於是率先搬上了飛機。

而之後的後母戊鼎因為太重,也有可能因為遺漏的緣故,最終留在了大陸。

這個說辭,得到了時任北臺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的承認。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