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是青銅器,但要是說它是盤子,很多人都不理解。
這隻“盤子”足有半米多高,下面還有一個底座。
盤子周身佈滿精細的花紋,特別是盤子中間有一個龍頭浮凋,栩栩如生。
其他地方隱約間,滿身都是古怪花紋;
最為特殊的是,盤子裡凸出一個“龍頭”,再加上外在的銅鏽,不用多想,這件銅盤肯定是古物了。
這樣的盤子,有著龍頭,還有蟠龍紋,名字就呼之欲出了。
這就是夔龍蟠龍盤,正規一些的全名,應該是青銅夔紋蟠龍盤。
有了名字,就容易鑑定了,這種盤子國內肯定出土過,而且出土就是國寶,所以十分有名。
既然有名,以陳文哲的記憶力就自然不會不知道。
只不過,他知道的那隻盤子,可不如眼前的這一隻的個頭大。
1984年3月,江浙溫嶺琛山鄉莞渭童村的一位老人去世了;
這本該是一樁傷心事,結果卻變成了考古、文物界的“喜事”。
去世的老人是莞渭童村的“老戶”,兒子童寶友、童友清兄弟在村裡的名聲也不錯。
因此老人去世後,附近鄉鄰也都幫著操持;
1984年,“辦喪事”要比現在繁瑣的多,就以挖墳坑為例,那時候可沒有挖機。
好在童寶友、童友清兄弟倆的名聲好,有很多人幫忙。
1984年3月17日,由這兩人帶著幾個壯勞力,到自家橘園中挖墳坑;
按當地習俗,“墳坑”挖得越深越好,直到看見“福土”才行,可只挖了不到半米,意外就出現了。
既然是童寶友、童友清兩兄弟“辦事”,這兩人挖墳坑自然格外賣力;
就在童寶友揮出鋤頭後,卻碰到了地裡的硬物,或許是用力過勐,震得他虎口發麻,鋤頭也撒了手;
童友清見狀也不敢挖了,連忙檢視兄長傷著沒有。
按理說,這塊地被“童家人”不知翻過多少次了,就算土裡有石頭之類的雜物,也早該被清理出來了;
好在童寶友沒大礙,可兩兄弟心裡都不痛快,“辦喪”就怕不順利,這才剛挖坑,難說後面還有什麼“晦氣”。
說不得,墳坑還得繼續挖。
這次童友清小心了許多,先用鋤頭探土,覺著找到“硬物”邊緣了,這才下鋤頭用力往外一帶;
就見一大坨土被翻了出來,再將土塊清理掉,露出的竟然是一個碩大的銅盤。
前面說了,此時正在“治喪”,參與挖墳坑的也不止童家兄弟;
自從“銅盤”出土後,墳坑就沒人挖了,大家都圍過來看熱鬧。
目測這件“盤子”足有半米多長,下面還有一個底座,隱約間滿身都是古怪花紋;
最為特殊的是,盤子裡也凸出一個“龍頭”,不用多想,這剛挖出來的銅盤肯定是古物。
82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