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輝縣地處中原,曾經是古代殷商時期王室的所在地。
這個地方出土過大量的商周時期的文物,是商周青銅時代的重要遺址。
20世紀30年代,我國內憂外患,一個名叫“山中株式會社”的霓虹公司在我國專門從事文物販賣活動。
子龍鼎出土後不久,就被山中株式會社倒賣到霓虹,之後一直未曾露面。
2004年6月,霓虹大坂舉辦了一場私人文物收藏展覽。
當時展出的藏品,大多是我國的珍貴文物,當中就有子龍鼎。
我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陳佩芬先後趕到霓虹,檢視子龍鼎。
2005年底,子龍鼎被一位香江文物收藏家購得,輾轉到達香港。
2005年12月和2006年1月,我國國家文物資訊諮詢中心的專家奔赴香江。
他們對子龍鼎進行實物鑑定,並徵求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青銅專業組所有專業委員意見。
專家們一致認定,子龍鼎是罕見的青銅重器。
所以,子龍鼎進入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徵集”之列。
2006年4月,子龍鼎被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專案運作徵集回國,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子龍鼎方唇、寬沿、立耳,垂腹圜底,下置三足,已接近蹄足,鼎高103厘米,口徑80厘米,重230公斤。
該鼎厚立耳,微外撇,外側飾兩週凹弦紋,折沿寬緣,腹部橫向寬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
器頸部以雲雷紋為地,周飾2類6組浮凋式獸面紋,足上端飾高浮凋式獸面紋,下襯三週凸弦紋。
“子龍”二字銘文,鑄刻在鼎的內壁近口緣處。
銘文中的“子”字居左上角,字較小,實筆陰刻。
“龍”字在右下,系雙鉤而成,很像一條豎立而尾向右卷的龍。
張口,圓目,頭上碩大的瓶形角突出,與龍頭並不連筆。
子龍鼎是已發現的商代最大圓鼎,象徵著商代王室貴族鼎禮制度的森嚴。
鼎是中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也是中華文明的見證,“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問鼎中原”。
從這些包含“鼎”字的成語中,可以看出鼎是國家權力、地位的象徵。
從“子龍”銘文中,可以對子龍鼎的身世做出推測。
現存甲骨文中,也有對商朝王室中“子某”的記載。
在我國曆史上,“子某”的稱呼通常見於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指代的是有“王子”身份的宗法貴族。
因此可以推測,子龍鼎的主人,可能是商朝末年的王子。
或者是商朝王室內,擔任卿士僚尹、具備強大勢力的宗法貴族長。
擁有這樣一件巨大的鼎,不僅是權力的象徵,在禮制森嚴的商朝,它也是商王室內部等級劃分的重要標誌。
2006年6月,我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文化遺產日特別展覽》之時,子龍鼎才開始第一次展出。
當時子龍鼎擺放在展覽大廳入口處的展臺上,這是子龍鼎與我國觀眾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
當然,接觸不等於觸控,所以現在就算是一隻彷品,能夠放在展館之中,讓人隨手可摸,也是十分難得的。
看我的系統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