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豬龍是考古界命名的,僅僅是看起來有點像龍。
至於在當時叫什麼,現在並沒有人知道。
還有人把這種文物叫玉豬熊,這說明跟傳說中的龍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考古出土的和古典記載的龍,最接近我們現代龍的是戰國時期的龍形玉佩。
龍形玉佩的龍,不管是從身體構造還是體型來看,都跟我們印象中的龍很接近。
如下面展臺上的戰國龍鳳佩,這些玉佩上的龍紋,才是真正的中華龍。
這些是玉佩,是扁的,只是一種透凋。
當然,只是從特定的角度看像龍,如果從另外的角度看,那就是一條線。
在戰國之前還出土過一些龍的形象的文物,以玉凋為主。
但是看起來和我們印象中的龍,相差都比較大。
這也能說明,藝術作品中的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變化。
而我們印象中的龍,是從比較近的古典記載中得到的。
所以越到後面,龍的形象和我們想象中的形象越接近。
到了現代,因為凋刻技術的發展,龍的形象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細膩。
但是從這個領域的發展中,看不出龍的身份的變化。
只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龍自古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形象越來越完善。
如果再來看另一個領域,那就是文字對龍的記載。
下面的句子,是從山海經當中摘錄出來的。
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
其神皆龍身而人面。
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
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
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
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
在山海經當中,從來沒有直接寫到過一條龍的形象。
像上面這些句子,都是用龍來做比方的。
龍首就是說腦袋長得像的龍,龍身就是說身子長得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