鱉靈即位,號為開明奇帝。
“生盧保,亦號開明……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後徙治川都。”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顓頊帝曾封其支庶於蜀,世代為侯伯。
歷夏、商、週三代,還參與了武王伐紂。
從蠶叢,到大約在周慎王五年時,開明氏亡國。
開明氏作為蜀王,傳承有12代。
《華陽國志》所說“世為侯伯”,歷夏、商、週三代,實際上就是《蜀王本紀》所記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各數百歲”。
按武家璧先生說法,可稱為古先蜀。
後來的“杜宇—開明”兩朝,可稱為古後蜀。
古後蜀從兩週交接之際,延續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為秦大將司馬錯所滅。
古蜀人在川留下了很多,與魚或魚鳧有關的地名。
如樂山縣魚涪津、彭山縣魚鳧津、南溪縣魚符津、永寧縣魚鳧關、溫江和灌縣的魚鳧城、奉節縣的魚復城等。
這些都是文獻記載的“故魚國”舊址。
“魚鳧”不僅僅是指捕魚的魚鷹,也指捕魚的漁梁。
魚或魚鳧極有可能是古蜀魚鳧族人的圖騰,而這些地名就是魚鳧族人圖騰記憶的孑遺。
魚鳧又作魚婦、魚符、魚涪、魚腹、魚復等。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互人之國,為人面魚身,有魚偏枯,名曰魚婦。”與此暗合。
蜀王柏灌,或許就是《山海經》所記不死羽民“伯鸛”。
鸛字金文,是帶花冠的鳥,作觀望狀。
“此鳥勁捷,雖羿亦不敢射也。”
也就是說,鸛鳥是柏灌族人的圖騰。
有圖騰,實在是太正常了。
在那個遠古時代,王權都是和神權結合在一起的。
蠶叢、柏濩和魚鳧,最後都修化成神。
“其民亦頗隨王化去”,表明這是一個神權占主導地位的古國,即所謂神國。
神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兵器豎立當作一種習俗,而不是作為武器使用。
所以,這又類似一種祭器。
這樣以來,兵器上銘刻圖騰,也就說的過去。
這樣的制度是神道設教,就是以神為最高主宰,以事神、拜神、修煉成神作為宗旨。
其政權之牢固雖可“與天地存久”,但這種神權國家,由於沒有軍隊,或軍隊不是主導力量,很難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
所以在武丁及其以後,古蜀之所以屈服於商王朝,當與其武裝力量薄弱,難以抵擋商王朝的強勢入侵有關。
古蜀國作為“神化”國家,“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
最大規模的一次“神化”是魚鳧王“田於湔山得仙”,全體蜀民隨魚鳧王“神化”而去。
此後經歷一段很長的空白時期,導致古蜀國曆史斷裂。
直至杜宇自立為蜀王,才有了“化民往往復出”這一景觀。
這段空白期,約自西周初至春秋時期。
蜀王“神化”之前,將宗廟祭器悉數瘞埋,可能就是著名的“三星堆祭祀坑”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