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屈原的《天問》載:“武王三軍,人人樂戰,並載驅載馳,赴敵爭先,前歌後舞,鳧噪歡呼”;
《尚書大傳》載:“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歌舞以待旦”,“惟丙午,王還師,師乃鼓躁,師乃慆,前歌後舞”;
《白虎通·禮樂》載:“武王起兵,前歌後舞……”
綜合這些記載可知,周武王出兵時,就伴隨著舞蹈和歌曲;
到了牧野,在大戰的前一天晚上,士兵也通宵歌舞以等待拂曉;
在大戰衝鋒之時,仍然是歌舞不止,歡呼雀躍。
舞蹈和歌曲,一般意味著快樂和輕鬆。
一場從始至終伴隨著舞蹈和歌曲的戰爭,如果不是印三電影裡的藝術表現,那一定是一場聖潔無比的正義之戰。
可如果我們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看歷史,就會發現“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是很不合乎常理的。
脫去後人賦予的神聖光環,牧野之戰本質上就是一場兩軍主力的野戰。
以“前歌後舞”的姿態進行戰鬥,而且還打贏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對方實在弱得不堪一擊。
但周武王大軍面對的商朝軍隊,絕不是烏合之眾。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失於牧野。”
連周人在其史詩中都不得不承認,在牧野之戰時,殷商的軍隊,像密林一樣陳列在原野之上,是一支嚴整強大的勁旅。
這就否決了,殷商是弱雞的這種可能性。
要知道,武王伐紂是一場真正的革命。
“革命”這個詞最早的運用,就是用於形容商湯滅夏和武王滅商,這就是著名的“湯武革命”。
我國開國領導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
即使是三千年前的革命工作,也是要流血犧牲、奮勇戰鬥,革命者也必須謹慎籌謀、小心行事,怎麼會在大戰之際載歌載舞呢?
試想,兩軍對陣,一方又唱歌又跳舞,另一方趁此機會衝將過去,豈不是狼入羊群、摧枯拉朽?
用“得民心”“士氣高漲”等理由做解釋,恐怕很難說服人。
即使再得民心,士氣再高漲,也絕不能在大戰之際,做出如此輕浮草率的行為。
畢竟是“小邦周”去打“大邑商”,是一場以小搏大、以弱擊強的戰爭。
慎之又慎還嫌不夠,把文藝工作做到兩軍陣前也過孟浪了。
所以,歷來學者對“前歌後舞”這個記載充滿了懷疑。
而如果我們看另一些史料,會發現牧野之戰的主導者周武王,並無載歌載舞的心情,而是極其持重謹慎的。
《尚書·牧誓》記載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前,對部隊的訓話:“今日之事,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周武王要求他計程車兵,在戰陣之中,不要錯亂步伐,走幾步、打幾個回合,就要與周邊的人對齊,不能亂了行列陣型。
如此嚴謹整齊的陣型,連步法、擊打都有嚴格的要求,可見周武王對此戰的謹慎態度。
既如此,他又怎麼可能派文工團,去兩軍對陣的戰場上又唱又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