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疆拓土,帝辛和商朝的統治階級,也將重心放在了東南方。
但是帝辛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商朝的國力,並且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
這時,帝辛向東南方的征戰,也使國內兵力空虛。
而這給了地處西北的周人部族,有了可趁之機。
這一點倒是跟隋朝十分相似,隋朝之時,用現在或者隋朝之後的人的話來說,就是窮兵黷武,最後激起國內矛盾,統治地位被推翻。
而商朝更加危險,因為帝辛即位時,商朝已統治了近600年的時間。
雖然商朝的國力依然強盛,但商朝的貴族統治集團,已日益腐朽、墮落。
當然,帝辛晚年亦是如此。
這個時期,階級矛盾已經導致與下層平民、奴隸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甚至是一些部落、方國也開始反叛,投向了周國。
最終周國趁商朝主力滯留東南之際,便以精銳部隊直入商王朝的王畿之地。
而帝辛被打了閣措手不及,只能倉促應戰。
最終在牧野之戰中,商朝戰敗後滅亡。
商朝戰敗滅亡的原因,在於商朝將中心放在了東南方,國內沒有太多的兵力。
加上牧野之戰中,商朝這邊大量奴隸組成的兵團,陣前倒戈。
如果不是趁此時機,周國是很難滅亡商朝的。
而且商朝滅亡,殷商勢力並沒有滅亡。
這是不是很奇怪?就算帝辛滅亡了,其實其他地方還有很多的商人,商朝南征的軍隊也還存在。
並且武王滅亡商朝後,也自知以自己「小邦」之君,是難以統治商王朝原先巨大的區域。
周國只是強於一些鬆散的部落聯盟和方國,殷商才是「大邦」。
即便商朝被滅亡後,還是稱之為「大邦殷」。
而武王滅商,猶如蛇吞象,這也是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為何要實行分封制,因為其實在統治不了那麼大的區域。
甚至在殷商滅亡很長時期,商人還四處都是,比如一直流傳甚廣的印第安人。
最近,印第安人的話題屢屢被媒體提起。
其實,大家一看到印第安人的照片,就感覺十分親切。
因為他們的五官和膚色,與華夏人長得太像了!
那麼印第安人的祖先,是否真的是華夏人呢?
實際上,這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一直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有人認為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人,自然是美洲土生土長的。
然而,迄今為止沒有在美洲大陸上,發現類人猿和直立猿人的化石,這種說法明顯站不住腳。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印第安人就是華夏人的後裔。
在唐代的《梁書·諸夷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文身國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大漢國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
《梁書·諸夷傳》還專門介紹了慧深和尚,出訪扶桑國的情形。
按照上面的記載,在倭國的東北七千多里有一個文身國,大致在阿留申群島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