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挑選置信範圍小的計演算法,可以將武王伐紂的年代壓縮到幾十年內,從而排除44種說法中的大部分。
也就是說,「工程」為了排除更多的觀點,寧願犧牲其方法的置信度。
《蔣文》又指出,「工程」依據的oal程式的系列樣品計演算法,不代表國際公認的樹輪校正法。
國際碳14專家,已指出這一演算法的過程中,夾雜了人為加工的成分,所得到的年代並不準確。
其人為成分是指,在計算中碳14專家需要考古專家提供考古的「系列樣品」。
即一組分期明確,而又有每一期的上限年代和下限年代的考古樣品。
而考古學家很難提供如此精確的樣品,勉強為之,則帶有很大的猜測或人為成分。
《蔣文》以「工程」在澧西的考古報告為例。
「工程」的斷代方法,將澧西各個文化層,以西周各王為名稱。
如:第一期是「文王遷澧至武王伐紂」,等等,這樣的斷代法稱為「間隔的」。
而《蔣文》作者本人,曾在澧西主持過考古發掘,其報告在1992年公佈。
他所用的斷代方法,稱為「漸序的」,就是將各個文化層以大概的年代範圍標出。
如:第一期是「先週期」。
二者的區別在於「間隔法」要求各期,在具體年代上有明確的上下界限。
相鄰各期,在時間上必須彼此斷開,不能有交錯;
而「漸序法」則沒有這樣的要求,只標出籠統的王朝的早中晚期。
《蔣文》強調,在商周考古中,「工程」的「間隔法」非常不實用。
因為出土的陶器、穀物、木頭等物品,並非隨新王的即位而改變。
再者,從某下層取出的樣品,並非肯定代表這一層的年代。
比如:做棺材的木料,可能在過去就已經準備好,並非在死者去世的那年砍伐的;
因此它的碳14資料,就不能視為它隸屬的那個文化層。
《蔣文》的結論是,「工程」所謂的「多學科研究」的創造,主要還是用非文字證據的研究來解決西周年代問題。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而考古地層的劃分、出土陶器的分期,以及年代誤差,有數百年的碳14技術。
這對史前考古很有幫助,根本不能應用在需要具體年代要求的西周年表的研究方面。
從學術角度看,《蔣文》對「工程」的批評有理有據,是非常客觀的。
「工程」所犯的錯誤,不是某個學術觀點上的,而是方法上的,是致命的。
在會議上,蔣祖棣向與會者,口頭介紹了他的文章的主要觀點。
最後並以自己帶去的計算機,和oai序列程式,當場對「工程」公佈的碳14的若干資料,重新進行驗算。
既然是反對人士,結果很明顯與「工程」的有差距。
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