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即嘉定5年(1212年),詩人何致遊覽南嶽衡山時。
他路遇一樵夫,在其指認之下,于衡山72峰之一的岣嶁峰,偶然間發現了“禹王碑”。
因為“禹王碑”發現於岣嶁峰,所以也稱岣嶁碑。
大概是出於研究,極致的崇敬,又或者是因為太過喜愛。
最終,何致臨摹了碑文,並將此臨摹的碑文,帶回額湖(南長)沙。
最終,此臨摹的碑文,被翻刻於嶽麓山。
不過,對於何致發現“禹王碑”一事,同時代的南宋之張世南,顯然是存有疑慮的。
所以,其在《遊宦紀聞》中,對於何致發現“禹王碑”,有詳細記載。
“何以一獻連帥曹彥約,並柳子厚所作書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訪。令報雲: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凍裂,禹碑自昔人罕見之。反疑何取之他處以誑曹。”
何致把“禹王碑”拓文帶回湖沙,獻給南宋大臣,轉運使曹彥約,確實使得這個南宋大臣,很是興奮。
為此,這個大臣還派人去尋找過“禹王碑”母石。
然而,無論如何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
無奈之下,曹彥約只得把何致所獻的“禹王碑”之拓片,鐫刻在了嶽麓山峰頂上,並用泥土封住。
嶽麓山上的,依據何致拓本,翻刻的,流傳下來的“禹王碑”,也不是現在我們見到的那些。
在這裡,故事就變得有點離奇。
當年既然已經有人找到,那麼接下來立即去找,為什麼找不到了?
既然派人也沒找到,所以,最終就惹人懷疑了。
搞不好,當時包括大臣曹彥約在內,有不少人都認為何致,是從別處拓來了假的“禹王碑”,誆騙了曹彥約。
至於目的嘛,應該就是巴結大臣,以獲得好處。
總體來說,對於嶽麓山上所刻的,所謂的“禹王碑”的真偽,乃至身世,歷來都是眾說紛紜。
無論如何,何致所帶回的這個“禹王碑”拓文,是真還是假,最終,這個拓文,還是被刻在了嶽麓山。
刻完之後,還被封起來了。
而這一封,就是封了300餘年。
直到明嘉靖癸己年,即1533年,才被一明朝官員搜得。
即被湖廣提學副使管大勳搜得,之後,管大勳把嶽麓山上的“禹王碑”摹刻成碑,立在了衡陽石鼓書院。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禹王碑”才算是真正開創聞名於世。
明朝的朝野間也才算是真正看到了,號稱是虞夏之書的“禹王碑”。
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有人將石鼓書院的“禹王碑”刻石,摹刻到南嶽衡山之岣嶁峰上。
自此,原來的已經沒有文字的“禹王碑”母石附近,才又出現了“禹王碑”及碑亭。
不管怎麼樣,在明朝發現嶽麓山的“禹王碑”後,人們對於這個傳說中的,最接近“禹王碑”母石的“禹王碑”,一直都是小心看護。
其中,最明顯的便是,1935年修建了石亭護之。
為此,還有人在旁邊,鐫刻了“大觀”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