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曾在古玩市場上,見過一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舊本。
上手只覺清代大金石家翁方綱題記極有功力,但《九成宮醴泉銘》舊本極呆板,不是原拓。
後來發現此本上的翁方綱題跋,系克隆自翁方綱在《化度寺碑》上的題跋。
原題跋上有翁方綱鈐印“蘇齋墨緣”,而翻刻《九成宮醴泉銘》表本上的偽跋,則無翁方綱印鑑。
拓本是否經過名人收藏,也會影響拓本的價格。
所以,作偽者常常會在拓本上偽造一些鑑藏印,對此也要注意。
偽造的歷代收藏印,往往是一次鈐蓋上去的。
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印鑑印色都一樣,此即違背了常理。
另外偽造的印鑑,往往篆刻水平低劣。
現在很多人,都會購買一些碑帖,用來練習書法。
特別是一些有錢有閒,還想要陶冶一下情操的有錢人,他們上當更加容易。
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十分自信買到手的東西,不認為他們買到的碑帖也可能有假
其實,不管你是什麼社會地位,古玩行裡該怎麼坑你,還是會怎麼坑你。
上述的造假方法,比較容易辨認。
如果是古代人做舊,那鑑定起來就比較有難度了。
畢竟不管是技術,還是時間這把殺豬刀,都會增加鑑定的難度。
而恰恰陳文哲對於古代的技術,更加有研究。
古代碑帖作偽的手段不少多,主要有重刻和翻刻法、偽刻法。
當然也有嵌蠟填補、染色充舊、題記作偽。
到了現代,還需要加上現代技術,這樣就有影印和鋅版、刮、補、塗墨、套配、印章、墨氣和裝潢作偽等。
陳文哲是一邊看,一邊挑選,那種有著明顯錯誤的,他直接挑選出來。
還有,就是那些特別有名的。
因為現在陳文哲發現,這裡的別貼太多,已經不全是歐陽詢的作品,還有其他名人的,十分誇張。
比如嶧山碑,這份碑帖作假的就很有特色。
當然,有時候不是真品,也不等於沒有價值,特別是一些古代的贗品。
就像是陳文哲手中的一份嶧山碑,其拓印手法十分古舊,應該是採用的翻刻。
重刻和翻刻,是指因原物已毀或早已失傳,而重刻的版本。
這種本因為原石不存在,拓本又極稀少已成為孤本,甚至根本就沒有傳下來,因此重刻本的價值不可低估。
但重刻本往往不止一種,時間有先後,質量也有優劣之分。
如秦《嶧山碑》,傳說為魏武推倒,邑人火焚而不傳。
杜甫嘗言:“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則可見唐時已有摹本,可惜沒能留傳。
留傳至今的只有宋淳化四年八月,鄭文寶以南徐鉉摹本。
這一份重刻於長安,以後以長安本為祖本轉為摹刻的有紹興、浦江、江寧、青社、蜀中、鄒縣等地。
其他還有曹全碑、史晨碑。
碑刻雖在,但因路遠推拓不便,或因年代久遠宇跡模湖缺損,碑商依舊拓重刻冒充原石的,叫作翻刻本。
翻刻本大都倉促刻成,刻工又多不識字,筆畫錯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幾乎毫無價值。
這類刻本乾隆、嘉慶以後,產生了石刻、木刻、灰漆、泥牆刻等很多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