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坐歪了屁股

經過幾年的努力,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出臺。

而這,是我國迄今最具科學依據的古代歷史年表。

這個年表為我國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建立起1200餘年的三代年代框架。

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

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

其中對夏代的始年、夏商分界年代、武丁在位年代和武王克商年代的估定,具有重要創新意義。

這不但為進一步對夏商周的年代精確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還為繼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為揭示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轉合的清晰脈絡,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陽洛地區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的重要發現,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物證,作出了重要貢獻。

只不過,只要是學問,就肯定有爭議。

所以直到現在,爭議,或者乾脆說對於夏商周三代的斷代工程的批評聲音就一直沒斷。

自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以後,其中結論已被不少主流的詞典和教材採用,開始產生影響。

在我國提出了自己的標準後,國外學者開始加以批評,可以說各種妖魔鬼怪都出來了。

而夏商周斷代工程才剛剛開始,我國的考古技術和理論水平,還有待更大的提高。

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佈《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國內和國際的批評不絕於耳。

某些國外人士,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我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

甚至還有一些學者,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

所以,在2000~2003年進行了三次辯論。

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倪德衛,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便斷言“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

但亦有人認為所謂的“國際學術界”,一貫漠視我國本土研究成果,對我國曆史沒有發言權。

也有人說,既然西方社會能把荷馬史詩,這種特洛尹戰爭發生八百年以後的盲人藝人作品當正史,質疑我國用科學方法計算的斷代史,就是雞蛋裡邊挑骨頭。

我國政府並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封鎖,網路上隨處可以見到,關於此問題的介紹與討論。

我國政府也為此展開大規模論爭,提出支援自己觀點的各種理據,支援工程學者深入研究。

許多國內外學者確實本著嚴謹、慎重的學術態度,對該工程結論保持一定的質疑;

也有些國外學者不承認我國政府的努力,認為只要是我國政府支援的此類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

有人就說,這些學者連如今發表的文字都說不清楚,他怎麼可能對三代的年代行判別。

而大陸不同意工程報告的學者,也被這些國外學者加上“正義凜然”的標籤,說成是“無力對抗政府”。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敗,如今還沒有強有力的論據證明。

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國際學術界認可,例如張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內部卻是存在爭論。

其實我國的很多學者都認為,此類工程的成果,沒有必要非得透過世界上各種具有“複雜背景”的學者的檢驗。

只要在我國學術界取得共識就行,我國學者對歷史的研究,無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種目的的勢力阻撓。

這就像中醫一樣,為什麼一定要經過科學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