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碑帖的風化點十分均勻,那藏家可要多留個心眼兒,沒準這件東西是假的。
真的石花向內凹,碑帖上會出現白色的痕跡,也就是俗稱的陰文。
而撒出來的風化點往外突出,反映在碑帖上是黑點,也就是陽文。
這個方式可以有效地分辨,原拓和彷拓。
另外,老碑經過常年的風化,有時會出現裂痕。
這種裂痕在原拓本上十分自然,而彷製品上的裂痕,則有明顯的修飾痕跡。
這些只要瞭解,還是很容易做出準確鑑定的。
再有就是遇到木刻本,這種用木頭凋刻原拓本的方式,一般以對聯居多。
辨別方法只要知道,或者說了解這種作假方法,也比較容易鑑定。
木刻本的紙特別薄,凹口稜角很尖,看上去特別愣。
最難以鑑定的,肯定就是原石刻本。
若原碑已毀,再找一塊大小差不多的石頭,將原拓本重新刻在石頭上。
這種方法只要手藝比較好,就十分難辨認。
當然,難以辨認,但並不是沒法辨認。
真要說起來,辨別方法更簡單。
因為這種方法刻出的文字,很容易因為技術不嫻熟出現誤差,筆畫的粗細與原拓本有出入。
而如果技術嫻熟,那麼鑑定起來就很麻煩了。
當然,如果真遇到這種原石刻本,那也說不上好壞。
你要說它是假的,還真就是翻刻。
但是,能夠翻刻的跟真品相當,而且原石還毀了,那麼這種翻刻的原石刻本,有沒有價值?
不止是有價值,而且價值還很高。
就算是現代藝術品,只要存放的時間足夠,也總有一天價值也會飆升。
這也是很多彷品、翻刻,隨著歷史時間的流失,反而有了很高的價值的原因。
最後還是說回翻刻本,這種之前說過,翻刻本就是先在原碑上進行彷造。
一般是把湖滿石膏,將石膏取下後,在石膏表面再湖另一層石膏,第二層石膏取下即成翻刻本。
由於原拓本應為陰文,所以需要將第一次變成陽文的石膏再翻刻一次。
辨別方法只要瞭解製作方法,也不太難。
經過來回幾次套模、翻刻,點、撇、鉤、尖等筆畫均比原版清瘦,石花的大小多少有些出入。
其實,對於碑刻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本身的品質。
就算是假的偽刻,碑刻也有一定的價值。
畢竟是刻制在石碑上的文字,如果沒有點本事,那還丟什麼人?
所以,最重要的是品質,而品質決定其價值。
決定碑拓價值的,首先是書家創作水平高低。
即便是無名書家,如果屬於某一歷史階段的代表性書作,往往也頗有價值。
北魏時期書家大都不留姓名,但並不影響其藝術價值。
其次是刻工手段,最具代表性的如唐代褚遂良《大雁塔聖教序》。
這一塊石碑,便是由名震一時的刻工萬文韶來完成,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運筆神韻。
再次是拓工手藝,包括所用紙張好壞、錘拓優劣,以及用墨考究程度。
如果任何一方面處理不當,則影響拓本神韻。
根據前人經驗,碑帖拓本鑑別首先從紙墨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