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一幅,仔細看著眼前是六幅石刻,只是稍微一想,陳文哲就知道,這確實是用的宋代的仿古手藝。
當年科技不發達,人家可是真正憑藉手藝吃飯的。
宋代的仿古風已經十分盛行,只不過仿古時刻做的不多。
而在仿古時刻當中,做的最多的還是佛造像。
只要見過宋代仿古風造的佛造像,就會知道,“現仿的”和“宋仿的”那可沒得比!
所以,很多流傳到現代的一些佛造像,最終經過研究卻發現,卻是宋仿唐。
比如《漢傳佛像時代與風格》一書中,將蘇市靈巖寺出塔的兩尊觀音菩薩,定為了宋仿唐。
同時將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北周保定元年款觀音菩薩像,定為了宋仿北周。
這讓很多人在認知了宋代仿古青銅禮器、玉器等器物之外,又拓展了新的研究視野,那就是宋代“仿古”佛造像。
“老闆,這些仿刻是不是很厲害!”
感覺陳文哲看完了,李金鯉才湊了過來。
能夠收集到這麼一套昭陵六駿,李金鯉也是十分得意的。
這一套石刻,最大的噱頭就是,你明知道這些都是仿刻,但是,你就是看不出仿刻的痕跡。
不管藝術性,還是做舊的手段,這一套昭陵六駿,都是最頂級的。
在陳文哲迴歸之前,李金鯉已經找了不少高手過來鑑定。
之後更是因為聲名遠揚,吸引來大批高手過來觀賞。
那麼多高手,就是沒有人能夠說出哪裡有明顯的謬誤。
所有人看到的,都是精美石刻、都是盛世大唐。
現在李金鯉看到陳文哲那滿意的樣子,很可能他也沒有發現破綻啊!
陳文哲當然沒有發現破綻,因為這一套石雕的手藝是真不錯。
不能發現破綻,但是他懂得這麼做的手法。
他有手藝,有技術,他要是肯耗費心血,也應該能夠雕刻出這種等級的作品。
可惜,他沒有那個耐心。
“老闆,這套昭陵六駿不錯吧?這是我在陽洛那邊的一家仿古工藝長買到的。”
“仿古工藝廠?就買下來的這麼一套石刻?”陳文哲奇怪的問道。
“肯定不是啊,當時我過去的時候,小巧的東西差不多賣光了,最後就只能挑選了一些大東西,比如這套昭陵六駿,還有一些就是佛像,對了,這裡還有一個比較小巧的,您給看看。”
看著興高采烈的李金鯉,陳文哲無語。
現在實錘了,既然有手段雕刻出那麼好的一套昭陵六駿,那麼怎麼能不用宋仿的手藝,仿製一些古代佛造像?
陳文哲的視線,隨著李金鯉移動,很快就看到了一尊十一面觀音像。
這種佛像他知道,現在各大博物館中都有收藏。
當然,數量不多,很多還具有爭議性。
在這裡就需要特別提示一下,爭議主要是斷代。
因為很多具有明顯唐代風格的這種佛像,有人鑑定認為是宋代仿的。
當年在虎丘山寺塔中,出土了兩尊十一面觀音菩薩像,不過那兩尊佛像有著明確是年代範圍。
所以,這兩尊十一面觀音像,成為了研究“仿古”這種藝術風氣的標準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