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力士像之後,是一尊鎏金銅天王像。
也是彷唐代的作品,身高15.5厘米。
天王也是佛教護法神,這一尊也是銅質鎏金。
這尊天王頭戴金翅鳥寶冠,蹙眉暴眼,鼻直口闊,鬍鬚捲曲,面相威嚴。
肩披斗篷,順勢自然下垂於身後,腰部緊繫軟甲。
左手握金剛杵,右臂曲至胸前,五指平伸,腕部飾箍。
下著長褲並於腳腕紮結,足登軟靴,踏惡鬼於腳下。
整體造型剛勁有力,英勇魁梧。
這一點作品,如果有點背景,或者是有點行業影響力,把這種等級的銅造像送入拍賣行,只要不是最頂級的那幾家大拍,應該都能高價拍出去。
這種手藝,已經達到登峰造極、以假亂真的程度。
也只有社會極度發達,人民安居樂業,閒著沒事,吃飽了沒事幹的時代,才能把這種技藝發揚光大。
而大宋,恰恰是這麼一個時期。
宋代的生活水平很高,所以文化藝術非常發達,凋塑就非常有實力,也就非常的寫實。
甚至是說比西方凋塑更好,更簡練概括,也更有味道,更有精神層面的內容。
這一點可以從傳世的宋代羅漢像,一窺宋代凋塑的風貌。
南宋和金,由於商品經濟發達和連年的戰爭,銅是非常緊缺的物資。
這一時期,特別是金代,鍋、碗、瓢、勺一律是能用鐵的用鐵器,能用瓷器的用瓷器,每家只能有一面銅鏡。
所以,佛像之類都不許用銅來製造,這促使木凋、泥塑、瓷塑等各種材質的佛像大量出現。
尤其是大型木凋應運而生,這些木凋體形高大,一般都達一兩米,往往是由整塊木頭凋就。
像是宋代比較出名的水月觀音,就是其中的經典。
如果眼前的這十幾尊木質凋像,全是真品,那麼最少也有近1000年的歷史。
這些水月觀音,絕對是宋代佛教凋塑的傑出典範。
因為當時的木頭,已經取代石頭,成為最常用的媒介。
這幾尊觀音,看情況很可能曾經坐落在一座岩石基座上。
它們的四周,應該環繞著佛教寺院祭壇上,繪有豐富插圖的壁畫和鍍金凋像。
這種寺院建築、繪畫、凋塑的融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佛教藝術史上曾經達到了新的高度。
「咦?不對啊!」
陳文哲一邊看,一邊發散思維,很快他就感覺到了不對。
這裡的其他凋像,可沒有給他這麼奇怪的感應。
倒退了幾步,再次看向眼前的幾尊水月觀音。
木質的,看樣子儲存還算不錯,所以自然風化的痕跡不算太過嚴重。
但是,怎麼也是有著上千年曆史的古董,所以該有的老化痕跡,全都有。
這是真品,陳文哲突然醒悟過來。
他無意之中看到了他們的出處,這應該是來自一個規模宏大的寺院。
所以,這些水月觀音,原來都是有底座的。
他雖然沒有可以使用回朔技能,但是該讓他看到的,還是不由自主的浮現在了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