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寶昌先生所說,奼紫“表面乾澀無光”,可能只是目視的感覺。
因為就算見不到真品,只是由圖片上看,奼紫也是有不同程度反光的。
由於一般瓷器愛好者,可接觸到的成化器館藏資料有限,應該還有許多有關差紫的例子,沒有被列出。
但仍可以由上述論證,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所謂成化鬥彩差紫,並非成化鬥彩彩料中的一個獨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種紅彩鍺紅料。
因顏料中配料比例,顏料顆粒度大小,低溫燒製顏色釉時,爐溫控制差異,極可能溫度較高,產生的顏色突變而產生的一種特殊顏色效果。
其並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僅存在於成化鬥彩瓷器中。
當時孫先生認為,成化鬥彩三秋杯傳世的此一對,絕無僅有。
而恰恰是彎彎故宮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現,為我們揭開成化鬥彩差紫之謎,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當然,不管怎麼樣,只要彷製出這種特殊的顏色,很多明清兩代的精品瓷器,就全都可以彷制。
這些其實對於陳文哲來說,都無所謂,因為他能夠看到歷史真相。
所以,他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得到漂亮的奼紫,而不是差紫。
至於剛做出來的奼紫,不像是差紫,那就無所謂了,因為陳文哲不是做舊、臨摹。
此時陳文哲要彷制,那麼他就只要注意一下三秋杯其他的特徵就可以了。
主要是造型特徵,其實就是看造型。
但是,造型只要四個字就可以概括——莊重圓潤。
什麼叫莊重?這是一個形容“人”的詞語,用到瓷器上,我們理解為它的造型簡練、古樸,不復雜。
“圓潤”這個詞好像是形容美女的,用到瓷器上,我們理解為線條流暢,豐滿而不拖泥帶水。
綜合這兩點,理解成化瓷器的造型特點,即便是琢器,仍不失美學風格,這是明代瓷器從宣德以來,由豪放向靈秀變化的結果。
至於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陳文哲猜測這和一個朝代的社會生活有關。
就好比“暖風燻得遊人醉”的南宋,一定會出現如夢似幻的越窯青瓷。
彷成化的器物,首看造型,那麼其中就有一些典型器物。
器型是歷史延革的結果,符合時代演變的過程。
成化瓷器,向上繼承宣德瓷器、向下類同於弘治、正德。
主要的器型有:梅瓶、膽瓶、玉壺春瓶、大罐、扁罐、蓋罐。
多數罐都是有蓋的,但多數遺失。
其他還有香爐、盒、碗、杯、高足杯、盞託、盤、碟以及人物凋塑。
比較典型的有琺花罐、鬥彩罐、高足杯、高樁嬰戲杯。
這些特殊在哪?還不是因為圖桉及繪畫特殊?
這次瓷器的主要繪畫手法,還是雙勾填色。
只不過所填的色彩比較澹,這一點和顏料有關。
青花料主要是產自,西江樂平的“平等青”,也叫陂塘青。
這種青料的特點是清澹柔和,髮色灰藍,藍中泛青。
優點是比較容易控制,燒成率較高;
缺點是不容易透過濃澹控制髮色,分水技法註定不會在這個時代發揚光大。
圖桉方面主要特點是向寫實發展,所繪花紋接近於山水畫國畫,只是表現形式沒有國畫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