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另外一尊,也是銅像,使用的銅材,應該是陳文哲提供的配方。
之前他製作景雲鍾可是研究過很多銅材,這是其中的一種。
這話彷的是明代雪區中部的佛像,一般是用紅銅鑄造。
這種紅銅可不簡單,一般人也冶煉不出來。
如果不是陳文哲調配並且合成出來,只是這種材料的彷制,就足以讓陳星辰頭痛幾個月,甚至是幾年。
歷代以來,不管是多麼高明的彷古工作者,在彷古開始之前,最先尋找的就是合適的材料。
清代以前原來這種製作佛像的紅銅材料,是從尼泊爾進口的。
鎏金的顏色都偏橘黃,很暖的黃。
手感上輕重、柔軟度都很合適。
另一方面,由於是紅銅材質,質地比較柔軟,所以其器壁並不十分規範,很隨形。
因此它的封底系採用卷底法,或者叫包底法,即把器壁捲回來封住佛像的佛藏。
而清代大概是疆土廣大了,國力強盛,銅資源缺乏的問題解決了。
所以,清代神都地區的藏傳佛像,多半是用黃銅鑄造。
這種銅造像器壁厚實,觸手感覺生硬,分量沉重。
另外因為銅質又硬又脆,已經無法像明代那樣翻卷,所以改用剁口封底即剁底法,很好辨認。
有了合適的材料,才能開始彷制。
彷制開始之前,必然要先了解當時的文化。
清廷發源自關外,滿族人原本信奉薩滿教,與蒙區關係極為親近,有“滿蒙一家”之說。
而蒙元自元朝以來,深受藏傳佛教影響。
故而清廷進入關內之後,清帝大舉興黃教(格魯派)。
藏傳佛教造像,以絕對主流形式佔據神都,並影響到全國各地。
之後神都佛教造像,在形式上出現了明顯的一邊倒的趨勢。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在宮廷設“中正殿唸經處”,負責宮中藏傳佛教事務,併兼辦塑造佛像。
中正殿唸經處的設立,實際上標誌著清代宮廷造像活動開始規範化。
康熙時期的佛造像工藝精湛,製作精美細膩。
這體現了宮廷的審美趣味,代表了清代內地藏傳佛造像的最高水平,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清朝乾隆時期,國力強大,皇室本身崇尚佛教,這一時期的造像材質都非常優良。
就算是到了清晚期,也有一些像是銅鎏金財寶天王像這樣的精品。
真正說起來,清代佛像的時代特徵,還是十分明顯的。
比如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
還有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再看服飾,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
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凋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具時代特色。
像是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隆造像特點。
還有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製作較粗率。
陳星辰倒好,他想著只要是宮廷出品,都應該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