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建國初期那一代研究者,鑑定東西的問題幾乎沒有。
因為當時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和大量按比例複製的1:1高仿品。
那個時期過眼的瓷器,幾乎都是真品。
但對於現在我們這一代研究者,那就麻煩了。
如果還是隻有小學4年級水平,不懂基本的物理化學原理,那就很難突破人云亦云的高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當然,除了這些科學方面的鑑定知識,你還需要了解歷史,人文方面的很多內容。
宋徽宗御提的款,五顏六色的汝窯柴窯,跟愛收這些寶貝的朋友,只能打住,不說。
因為再繼續說下去,就得捱罵了。
為什麼不說呢?因為說不清楚。
我跟你說汝窯沒有水仙盆不能算,得考證出北宋是否有水仙這種植物。
得考證出誰最早把它叫做水仙盆?得考證出不叫水仙盆叫什麼?
這些都費腦筋,費時間。
更何況,為了跟說不清的人說清楚,不值。
原歸正傳,這一次就說說大名鼎鼎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永樂花澆。
目前文博界研究者,對於永樂青花和宣德青花瓷器文物的研究,也就停留在了考證出此器,乃仿中東地區黃銅器所制這一高度。
再有,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鑑定》書中說,宣德花澆無龍柄,永樂花澆為龍柄。
永樂脖子長肚子圓,宣德脖子短肚子扁。
陳文哲曾經特意找來了中東地區的原版,和宣德的集中在一起做對比。
就是為了對比鑑定,搞清楚這些理論是否正確完美。
先看中東原版,除了底足為圈足,口沿外凸,龍柄下部有一類,似於猶太星星的間隔物沒有表現出來以外,永樂瓷器應該是比較完美的複製出來了中東原版的要素。
包括原版器物上,器身上以金銀器方式,鏨刻出來的纏枝花卉紋飾和頸部的一圈凸起。
口沿下方的一條凸稜,都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永樂文物上表現出來,可謂仿得非常好。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永樂器,仿自中東地區銅器應無大誤。
也就是說,這玩意當初被送到景鎮燒製的時候,肯定是宮中出樣板,景鎮依樣畫葫蘆。
這就很好的證明了,明初永樂時期,我國和中東地區肯定有商貿往來。
但這個玩意真的是花澆嗎?這就存疑了。
這花澆之名又是誰給定的呢?這玩意用了喝水肯定不對,用來澆花似乎可以。
但養過花的都知道,這玩意澆花容易碎,又厚重灌不了多少水。
澆花嘛,還是鐵皮子做的靠得住,不怕磕磕碰碰。
難道搞錯了?對了,其實這玩意根本不是用來澆花的,而是類似於我國古代的匜,也就是用來洗手的。
中東地區的人民,吃飯多用手抓,不用刀叉和筷子,吃飯前按照教義必須洗手。
對大戶人家和宮廷而言,洗手是坐在位置上,等侍者過來用銅製器皿盛水洗手,下有承盤接水的。
這個所謂的花澆,在中東地區就是這個用處。
而到了明代宮廷,吃飯是用碗筷的,這個飯前洗手的習慣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