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工藝,可以只是仿工藝。
而仿古,特別是仿古代官窯,就不是簡單的學習古代工藝,而是方方面面,都力求複製古代工藝。
這一點,在仿官窯之上,特別困難。
因為歷代一來,每一朝代的工匠都有其特點,還有皇帝的喜好也不同。
就說工匠的習慣,就是一種很難確定的事情。
像是弘治朝的官窯款,基本的共識有好幾點。
像是短橫“大”、失衡“弘”、低水長底“治”、長腰“制”。
由此可知,弘治黃釉的“大”字,其首筆一橫較短,所以才會有“短橫大”的特徵;
它“弘”字的寫法,的確是“弓”大於“厶”字,可以說是“失衡弘”;
其“治”的寫法,更是完全和低水長底的弘治款一致。
即三點水的“水”部,明顯低於右旁的“臺”部。
而右邊的“臺”部,其下面的“口”字最後下面的一橫,長出“口”外;
最後“制”字的寫法,需要完全吻合“長腰制”的特徵。
即“製”字的中間一橫,明顯偏長。
按照耿寶昌先生的說法,明代弘治年間的瓷器鑑定“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的更為柔和秀逸。”
只要見過弘治年間的瓷器,的確能體會這種纖細和秀逸。
關於弘治時期龍紋的畫法,一般都有“近視龍”的說法,喻其龍眼的畫法,彷彿是戴著一副眼睛
紋飾圖案符合弘治的時代特徵,那麼其釉色呢?
耿寶昌先生在同書中說:“弘治黃釉最佳,黃色嬌嫩,如雞油一般;釉面光亮,如一泓清水。此時的釉色和釉面,較之成化那類泛白的淡黃釉顯得深且厚,但比之後來正德的黃釉,則又淺淡適中。”
把弘治瓷的黃色釉面反覆揣摩,可以心領神會其中的“嬌嫩”、“深厚”和“淺淡適中”的韻味。
就是因為弘治的這些特色,才決定了其價值。
就算是到了現在,黃釉瓷器的市場價值也不低。
當然,黃釉瓷也是分等級決定價值的。
等級怎麼劃分?其實就是按照古代的等級劃分。
黃釉在明清兩代皇室中的使用,是有規定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
據史料考證,在明代皇宮中,器裡外都施黃釉的瓷器為皇太后、皇后的用具;
皇貴妃則用器物內壁為黃釉,外壁為普通透明釉的器物。
貴妃用黃釉綠龍器,或黃地綠龍器;
嬪妃用藍地黃龍器;貴人則不可以用黃釉器。
因此,在製作,或者是投資黃釉瓷的過程中,對認知黃釉瓷的種類很重要。
不同的黃釉瓷代表不同的等級,當然,如果是搞收藏,那麼藏品的稀有性也很重要。
比如一些黃釉彩瓷,在黃釉彩瓷中,綠彩瓷價格略低外,而其他黃釉彩瓷的價值都不低。
就算其他黃釉彩瓷的級別低,但因存世量有限,在藝術品市場中並不多見,且工藝繁瑣反而價高一些。
在黃釉瓷市場中,比較常見的明代黃釉瓷品種主要有:單色釉黃釉盤、黃釉青花器、黃釉綠彩瓷。
單色黃釉瓷,首推弘治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