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其他的顏色釉,陳文哲差不多做全了,但是就是沒有特別做過青花瓷。
這有點不對,其他鬥彩、五彩都做過,怎麼能不做青花?
青花瓷,準確的說應該稱之為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我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
燒製青花瓷器,自然不難。
至於青花瓷的各種器型,陳文哲也能做到最好。
所以,現在最應該研究一下的,反而是青花料。
其實,說得簡單點,青花瓷就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的瓷器。
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要不然,青花瓷也不會廣泛流傳開來。
青花雖然很漂亮,但是漂亮的釉色多了,為什麼青花最廣為人知?
還不是容易燒,成本低嗎?
現在的人都以為,青花瓷是元代發明的,其實不是。
準確的說,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
也就是說,唐代和宋代,也是有青花瓷器的。
這麼說起來,元代最多也就是把青花瓷發揚光大,而不算是創燒。
當然,成熟的青花瓷,肯定是出現在元代jdz的湖田窯。
明代青花,則成為瓷器的主流。
特別是明宣德時期,發展到了頂峰。
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再說回唐代,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市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
還有香江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
醜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
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
金陵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透過對揚市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南河鞏縣窯。
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
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南河鞏縣窯。
從揚市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髮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