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了元代青花的呈色情況,那麼再彷制元青花的呈色效果,或者是永宣時期青花瓷的呈色效果,是不是就會心中有數?
比如說元青花的效果,髮色好的,青翠欲滴的藍,再加上黑色紫斑,不就是元青花嗎?
至於怎麼用現代化學青花料調製,不就是加減錳和鐵元素嗎?
可以說,每瞭解一種青花料的呈色效果,就可以彷製出很多完美的官窯瓷器。
瞭解了蘇麻離青的呈色效果,可以彷元青花,可以放永樂青花,也可以彷宣德青花。
這些瓷器,可都是名瓷。
古代使用最廣泛的青花料,除了蘇麻離青,其次就是平等青。
與蘇麻離青不同,平等青可是實打實的國產。
由於蘇料進口數量有限,到了明成化時期,開始使用平等青料。
直至弘治和正德早期,景鎮窯多使用平等青。
平等青含鐵量低,不出現黑斑暈散現象。
燒成後色澤澹雅,成為成化青花的特色。
平等青料的有點也不少,比如色彩澹雅,清秀。
這款國產青料,主要於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
其呈色也與前期的蘇麻離青,大相徑庭。
平等青色調勻澹典雅,呈色穩定。
藍中閃灰青花渲染如棉絮,頗有水墨畫風格。
潔白溫潤的釉面,搭配雲遮霧障之朦朧感的青花,成就了這一時期青花瓷的獨特風貌。
平等青較為知名的代表作,有成化青花山石花卉紋蓋罐,麒麟紋盤,九龍鬧海紋碗等等。
像是這樣的國產青料,只要用對了地方,效果還是很好的。
而國產青料之中,還有回青料和石子青。
關於回青產地的說法,有很多。
疆,雲可能是其出產地,甚至還有說是西域進口。
其出處暫無定論,但它的特質是極具代表性的。
回青料最大的特點,就是單獨使用,容易出現過度暈散的現象。
那這怎麼辦呢?給它找個搭檔石子青混合使用。
這個青料特點叫做色沉不亮,簡單理解,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