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時期的這種九龍杯,杯中的龍頭暗藏玄機。
倒酒只能淺平,不可過滿,酒太滿了就會漏光。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最為公道。
因此,瞭解情況之後的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
孔子曾說過一種“宥坐之器”,瓶子空則傾斜,水位正好則直立。
如果倒滿了就會翻倒,一滴不剩。
明君以訓戒,常常置於坐側。
“宥坐之器”雖不是公道杯,卻釋著同樣的中庸之道。
貪心者水盡,知足者水存。
上勸君王不要沉湎酒色誤國,下告百姓莫要貪心,節制有度。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享用美酒,又怎能少得了上好的酒器?
神州大地酒器琳琅滿目,要旨在一個“雅”字。
不過,做什麼事情,不但要“雅”,還要“節制”。
這就用到了聚集了老祖宗的大智慧產物—公道杯!
既然想要彷制公道杯,自然就不可能只做一件乾隆的青花器。
公道杯的歷史,十分久遠。
唐代《藝文類聚》中記載:“晉孫綽樽銘曰……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這描述的樽,就是晉朝的陽燧樽。
陽燧樽的意思是注酒器,又名滑稽。
《太平御覽》卷七六一引後魏·崔浩《漢記音義》:“滑稽,酒器也,轉註吐酒,終日不已,若今之陽燧樽。”
晉孫綽有《陽燧樽銘》。
傳說,陽燧樽在空樽時,是傾斜的。
往樽中倒酒,樽會自動扶正。
若繼續倒酒到快滿時,樽又會慢慢傾斜。
產生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在陽燧樽中藏有虹吸管,所以會“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以此可見陽燧樽,就是晉朝公道杯原理的最早運用。
當然,這種樽可不簡單,爭議也很大。
酒尊是兩漢時期,高等級墓葬中常見隨葬器物之一。
有些墓葬壁畫或畫像石、畫像磚上還可見其用於庖廚、宴飲等活動的使用情景。
即便自名器物中有“溫酒樽”,酒尊卻仍僅被學術界視為盛酒器。
但從傳世文獻看,酒尊的使用功能,不僅侷限於盛酒。
史籍記載,“常滿樽”可以邊酌邊注。
出現於畫像石、畫像磚釀酒製備場面中的酒尊,抑或與制酒有關。
北魏學者以“陽燧樽”來註解漢代的流酒器“滑稽”。
但“陽燧樽”的實際形制,及其與流酒器的聯絡,尚不明確。
與尊相關,古人用上尊酒、中尊酒和下尊酒,來表示“澆醇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