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45年,在日軍侵華戰爭行將結束前的最後一戰即將打響之前,一位東北的老獵戶進入深山發現的。
當時他和往常一樣進行打獵,然而與往常不同的是,這次他追著獵物行進的路線似乎更加僻靜,更加深入。
忽然,他看見了幾具日軍的屍體。
而越往前,甚至發現了越多。
他循著蹤跡往前,竟然發現了一個地下要塞的通風孔。
他自知此事非同小可,趕緊脫身,向駐紮在當地的蘇軍報告了此事。
這個地下要塞,就是被關東軍為了防禦遠東蘇軍的進攻,在我國東北的與蘇聯邊境建成的長達一千公里的要塞群。
各個要塞之間互相支援、互相支援。
修建這座要塞,總共耗時11年,共建成17個要塞。
鬼子當時驕傲地稱其為:“東方馬奇諾防線”。
而這個獵戶無意發現的日軍地下部隊,曾經徵用了320萬勞工修建,後被蘇聯摧毀。
為什麼說是“東方馬奇諾防線”呢?因為修建的地下工事,真的很變態。
二戰之前,法蘭西人為了抵禦德意志鐵騎正面入侵,避免像一戰那樣發生大面積傷亡,於是耗費50億法郎巨資,於法蘭西東北部的法德邊境,建造了一條長達390萬公里的永備防線。
這條防線在世界戰爭史上赫赫有名,以當時法蘭西陸軍部長馬奇諾的姓氏為名,稱為“馬奇諾防線”。
這條防線以火力完備,縱深極寬。
防線內部指揮部、發電站、炮臺、甚至醫院、食堂、宿舍一應俱全。
它一度被認為,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防線”。
在當時這種思想背景和技術背景之下,關東軍計劃在中蘇邊境,也想建造一個永久性防禦工事。
這是一座比原版的“馬奇諾防線”還要大規模的防禦性永備工事,扼守住遠東蘇軍進入我國東北腹地的要道。
然而原版的“馬奇諾防線”,在六週之內即因被德軍攻破而失效。
而在蘇軍大量傾注的炮火和精準的打擊之下,這條被日軍視為天塹的永備性要塞防線,僅僅在二十四天內即被攻破摧毀。
就是因為被摧毀了,所以才更有發掘的價值。
如果沒有目的的隨意尋找,肯定不會太容易有所收穫。
這也就是陳文哲,可以透過回朔,發現一些遺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寶藏。
要不然,就在這座報廢的地下要塞之中,很難有所發現。
畢竟這條防線,修建的實在是太複雜了。
它那麼容易被摧毀,可不意味著這座地下永備公式簡單。
要知道,這是一條在中蒙、中蘇邊境,修建的一條長達1000公里的大型軍事要塞型防線。
這個要塞群即是防禦工事,亦是對俄作戰的支點。
要塞群依山而建,易守難攻。
這是為了保護關東軍在華的利益,將東三省作為他們實施侵略的根據地,而建造的。
除了這條防線,鬼子們還在東北建設了幾座飛機、大型機車製造廠。
我的系統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