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儘管李繼看書的速度已經很慢了,可依然架不住每日都無所事事的在書房裡呆上七八個鐘頭。僅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李繼便把書房三屋子的竹簡全部翻完,偶爾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書甚至還反覆閱讀了好幾遍。
顧豐說的不錯,緱山書院的書籍種類確實很多,其中一部分書也十分晦澀難懂,像《孫子兵法》這種言簡意賅的更是不在少數,而且在沒有標點的情況下,閱讀的難度直線上升。不過仍是被李繼一字一句給啃了下來,不是說他有多喜歡讀書,而是那些士子們整日間飲酒作樂不是他這個年齡能參與的。沒辦法,斷文解句的工作在這樣無聊的日子裡也算不得多麼痛苦的事。
與李繼不同,劉備就特別會找樂子。前兩天與那些來自潁川計程車子們賽馬,差點連汗衫都給輸了出去,被一眾幽州士子集體嘲笑。幸好公孫瓚及時救了場,替劉備還上債,不然他真就要光著身子掩面跑了。
今日無事可做,書已經看完了,天氣也漸漸冷了起來,打一口哈欠都隱約能看見一股寒氣。李繼從床邊的布袋裡隨意挑出了幾塊煤炭,丟到一旁的爐子裡引著後又躺回了床上。終究是托馬忠買來了兩袋子煤,造這個煤還沒有被大規模開採的時代,產量還是是很稀少的,這兩袋用來取暖的煤著實破費了馬忠不少錢財。
竇娥已經上課去了,這兩個月來,顧豐是越來越喜歡這個在課堂上認真聽話的小丫頭,甚至動了認乾女兒的心思。可小丫頭偏偏死活不肯,這讓李繼也十分費解,問她的時候,她還破天荒的白了李繼一眼,讓他當場愣住,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懶洋洋的又鑽進了被窩,李繼把腦子放空,呆呆盯著屋頂的橫樑。一隻大手突然插在了眼前,把正在上神的李繼給嚇了一跳,轉頭一看,是笑吟吟的顧豐正在一旁站著。
“顧師兄,今天不上課了嗎?來師弟這裡做什麼?”
“今天讓其他師弟替我一下,來主要是是想問問你,想不想陪師兄去雒陽城一趟?”
雒陽?李繼有些心動。
說實話,看完書後的李繼突然就迷失了方向。如果是什麼太平日子,繼續在書院待著也算是名正言順,吃穿不用愁,平日裡閒來看看書,帶著小丫頭遛遛彎,快活又逍遙。
可想到不久後的亂世,要過得好點,那可是需要有相當的勢力。哪怕他曾經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一個國中國,但也不會認為自己在如今誰都不認識的情況下隨便就能“天下任我去得”。
無論如何,這雒陽城還是要去一遭的。
“師兄有命,師弟當然不敢不從。只是不知道究竟是要去哪裡?”
“去蔡伯喈府上。聽竇娥說,你前幾日便看完了書房裡的書籍,我覺得帶你去蔡府走一趟是很有必要的。那裡是天下藏書最多的地方,甚至收集了許多傳世孤本,我想,你一定會很感興趣。”
顧豐在今早上課前,與竇娥閒聊。聽小丫頭隨口講起李繼嫌書院書少沒用兩個月就都看完了時,他的眼睛都快瞪掉了。雖然不相信李繼能在兩個月內吃透三屋子的書,但想來肯定也都是認真讀了一遍,更何況李繼一次也沒有前來詢問過自己。
在顧豐又向竇娥問起李繼識得多少字時,小丫頭聰明的複述了李繼曾說過的話。
“哥哥在九江跟盧植老師學了一個月識字,便都學會了。”
顧豐思索了好一陣,冷靜下來後,就叫來師弟替他上課,自己則是親自去找李繼。他算是想明白了,李繼不是沒有問題問自己,更有可能是認為自己沒資格教他而已。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繼續誤人子弟可不是他願意的,現在整個雒陽在盧植不在的情況下,除了還在大牢裡關著的鄭玄,最適合李繼的就是雒陽城中的蔡伯喈了。
李繼捋了捋思路,爬下了床,把爐子裡剛燃沒多久的火給熄滅了。
“那師弟先去囑咐一下竇娥那丫頭。”
“我已經吩咐好了,這幾天竇娥先住在我那裡,自然有人照顧她的。”
顧豐面面俱到,早就看出李繼對竇娥很是上心,來之前就特意安排過了。
想了想沒什麼別的事情後,李繼便也點點頭答應了:“那這樣的話,我就和顧師兄走一趟吧。”
馬車在路上慢悠悠的走著,趕車的馬忠也並不著急,畢竟緱氏山離雒陽也並不是很遠。窗外早冬的濃霧還沒散去,便已經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這個季節走在路上最多的是樵夫,每人都扛著兩擔子柴薪往雒陽城裡趕。在這個燃料匱乏的時代,樵夫每日砍的柴薪都足以養活一家子人。
到了雒陽城,李繼伸出頭去看了看那面高大的城牆,“雒陽”兩個大字赫然於城門之上,時不時都有幾隊兵馬來回巡邏,車流在寬大的門洞下來來往往,比之他從九江來一路見過的城市都要熱鬧,倒很是有些都城的樣子。幸福往往來自於不幸福,繁華也往往來自於對比,對見識過現代大城市的李繼來說,雒陽即使看起來再繁華也不過就是那麼回事。
就在李繼不斷觀望著那些守城計程車兵時,一隻手突然重重拍在他頭上,差點讓他摔下馬車,回頭一看,原來是劉備這個怨種。他還是耐不住寂寞跑雒陽城來了,同行的是另兩位書院的幽州士子,也不知道這次又是跟誰借的錢。
“呀!李繼!你也來雒陽城啦!我打聽好歌舞坊的位置了,一起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