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完飯,王父就跑去寫信了,過了三天,縣太爺回信答允。
王平剛剛起床,老管家福伯匆匆跑來,說老爺在書房等著王平,王平洗漱一翻,不急不慢向書房而去,進到書房,王平躬身一禮。
“不知父親喊孩兒過來,可是縣太爺答覆下來了。”
“不錯,縣太爺今早派人給我回了信,你今日就到縣衙去報道,一切縣太爺自有安排。”王父說著,隨手從書架上取下掛著的一把長劍,遞給王平,王平伸手接過,王父又開口說道。
“此劍乃是你太爺爺做太守之時遺留下來的,你拿去,以後就做隨身佩劍。”
漢末讀書人,崇尚武功,都有仗劍遠遊的習慣,不過時值黃巾動亂,王平也就安心在家讀書,未曾遠遊,所以也就沒有隨身的佩劍。
王平接過寶劍忍不住好,奇把劍拔出半寸,低頭看去,只見此劍寒意逼人,劍身上刻著止尺兩字,一看就忍不住喝了一聲彩。
“好劍,只是劍身上兩字是何意?”
“此兩字是你太爺爺當年所刻,止字所說的是大事大勝之中能止住驕燥,保持自我本心,尺字則是說一個人不論所處何地所做何事,依舊要有自己的規矩尺度,你太爺爺一生都是不斷遵守自我法度,保持本心,所以才能身居高位而功成身退。”
“我今日賜你此劍,就是希望你能像你太爺爺一般,做出一番事業出來,以此兩字去支撐你,敦促你,人都會犯錯,我希望你能用自我心中規矩來儘量避免去做出大錯事來。你知道了嗎?”
王父說完,靜靜地看著王平,王平聽到這番話,只是低頭應了一聲。
“是父親。”
王父聽到他答應下來,往門外喊了一聲。
“福伯,去賬房取二十兩黃金來,然後吩咐人給少爺備馬。”
福伯答應一聲,自行而去。
王父吩咐完這些,又看著兒子開口說道。
“子學,一會你拿了二十兩黃金,就去縣衙報道吧。”
“父親,孩兒用不了二十兩黃金,稍微給幾串銅錢就行了。”
“這不是給你準備的,是給縣老爺準備的,縣老爺畢竟是幫了忙的,官字兩張口,該給的我們不能小氣,想在朝中做官,些許人情世故,你要明白。”
“是父親,孩兒記下了。”
父子二人又說了一會話,就聽到福伯在門口喊了一句,老爺,馬和東西都備好了。
王父一聽擺了擺手,示意王平可以走了。
王平深深鞠了一躬,拜別父親,出了府門,跨上府門口的棗紅馬,向縣衙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