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說到底,現在大漢的貨幣,還是以銀本位為主,兼有銅錢的銀銅複合體系,銀元券,不過是能兌換銀元的憑證,而不是真正的信用貨幣。
“陛下,眼下還有一個問題。我們的輔幣目前有些混亂,銀幣有角有分,可銅錢卻只有一種,一枚銅元相當於半分銀元,價值較高,難以支付小額交易。百姓平常交易中,只能使用各種舊式銅製錢,十分不便。”
如今的米價大約是兩到三塊一擔,一擔一百斤,因此一斤米價值兩到三分銀。考慮到現在漢朝初立。各地還有戰事未平,而且連年天災戰亂後,糧食產量大減,導致了糧價升高。但其它的物價雖也有上漲,不過沒漲這麼多。
總的來說,兩塊銀元合一兩銀子,此時一塊銀元大約相當於後世二百人民幣左右。
一枚銅元當半分銀元,則大略相當於兩塊錢。
貨幣最小單位兩塊錢,這肯定不太合理。總不能買個饅頭,還把一個銅元從中剪開來支付。
一枚銅元當半分銀子,而半分銀子,可以買一斤上好大米,買好多個饅頭。如果百姓喝碗豆漿買個饅頭,那就會出現不好支付的情況。總不能把一塊銅元剪開來用,因此到現在,百姓只得紛紛又用上了各式舊制錢。
許多不法奸商,趁機又開始製造假劣銅錢,這既不便於百姓生活交易,也不利於國家。
“陛下,我提議以後銀銅輔幣各設四種面額,銀幣一元以外,另設五角、兩角、一角、半形四種面值,而銅元也設四種面值,分為兩分、一分、半分、一文。這樣既方便鑄造,同時增加了銅幣面值種類,也利於百姓使用交易。”
劉鈞想了想,這樣一來,最低面值為一文,那就是相當於四毛人民幣,半分就相當於一塊。一分就是兩塊,兩分就是四塊。半形就是十塊,一角就是二十,兩角就是四十,五角則就是一百,一塊就是兩百,嗯,這樣確實更合理一些,便於百姓生活,便於交易。
銅錢雖小,可不能小瞧,畢竟百姓日常生活中,零錢用的總是最多的。沒有誰買個饅頭還拿一塊銀元,買根蔥也掏一張銀元券的。
陸維章也反對再印小面額的紙鈔,一來太小面額的印刷起來成本會比較高,二來小面額紙鈔流通起來容易破損,不如銀銅幣耐用。
而且紙鈔畢竟只是信用貨幣,並不如鑄銀銅幣一樣,還能有一筆額外的鑄幣利潤。銅錢雖小,可鑄造利潤卻更高。
兩分、一分、半分、一文四種面值的銅錢,實際上就等於是當二十,當十,當五和值一。當二十的兩分銅元,也不會比過去一文的銅錢重多少,但一枚卻等於二十枚,就算兩塊銀元折一兩銀,折算一下,兩分的銅元也當十個銅板了。
事實上,明末的銅錢早就混亂了,各種私鑄,就算最好的官方金背錢,一兩銀子也能值一千三百左右銅錢,私鑄更是兩三千甚至五千枚換一兩銀。
現在陸維章提議,朝廷也鑄銅錢,但不鑄孔方一文錢,而是鑄這四種銅元,一塊銀元等於一千枚一厘銅錢,一厘也就是一文,但又鑄兩分、一分、半分這三種當二十,當十,當五的大子。重量不會多太多,含銅雖然固定百分之九十五,可總量下來了。
這等於用十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成本,鑄造出十倍五倍面額的銅錢。
這可不同發行紙鈔,紙鈔全靠信用,雖然看似沒本錢,可一旦越過界線,則十分危險。但銅幣不同,銅幣是實體貨幣,再用銀元做信用保證,朝廷就能從中大賺一筆了。
準確的說是劉鈞的皇家銀行要大賺一筆,而大批銅輔幣的鑄造,也能大大緩解錢緊的問題。甚至還能用這些零散的銅輔幣,套回民間百姓商民手中的銀子。
還能用銅錢,緩解一下朝廷的銀儲藏準備壓力。
畢竟銀子只有那麼多,中國不是產銀大國,銀子大多靠從南洋和日本的商貿中進口。現在多一個銅錢,就能緩解不小壓力了。
“嗯,可以,銅輔幣做為一個輔助幣種,很有必要。馬上開始準備廠房和機器、工人,立即籌備開工鑄造,我希望今年年底前能鑄造出一億總值的各種銅輔幣,投入流通。今後對於那些舊制錢,要逐漸回收重鑄,只收不出,全改鑄為新銅幣。”
劉鈞估計,市場對於小額的銅輔幣會需求巨大。
宋代流通兩千多億枚銅錢,就算大漢有銀券銀幣,銅幣的需求也不能完全被取代,一千億枚銅元的需要肯定是要的,這等於要鑄造四等面值的銅錢兩三億元之多。
一億總值,那得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枚各面值銅輔幣。
宋代時一年鑄錢五百萬貫,不過當時流行省陌,七百七十錢為一貫。五百萬貫,就是三十八億個銅錢。
而在北洋政府時期,據統計鑄造的各式銅元就有八九百億枚。
“等銅錢開鑄,讓銀行那邊再按一比五的準備金比例發行五億銀元券。”
如今的銀元券有十一個面值,分別一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一元五角兩角一角,五分兩分一分,劉鈞覺得暫時並不需要再做更改了。
“從七月起,以後各家皇店就不能再用包稅了,得按朝廷稅法,一分不少的照章納稅,該多少就是多少。”劉鈞說道。
不過不管是鑄銀幣還是鑄銅幣,都需要大量的銀和銅啊,不過中國的銀產量一直不高,倒是日本,此時世界第二大產銀國。
十六世紀中期到十七世紀中期,百年間,日本產銀就達到兩億多兩,日本如今已經取代歐洲人,比他們從美洲運到南洋轉到中國的白銀數量高的多。
劉鈞甚至忍不住想,是不是找個藉口出兵日本,先搶個幾千噸銀子回來再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