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一日,第三戰區的司令長官果然進行了更換,馮玉祥將軍被調往了新成立的第六戰區擔任司令長官,而第三戰區的司令長官一職,則由蔣委員長自己來兼任。
不過,蔣委員長也知道,此時的淞滬前線正是吃緊、而且關鍵的時候,只怕此時換上誰來擔任這個司令長官,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也沒有誰有那個能力,來指揮這麼多從全國各地調派來的作戰部隊,也入場只有利用他個人的威望,還可以協調各方的軍隊,能夠做到暫時的眾志成城吧!
當然,身為國家要員,蔣委員長是不可能親臨上海前線的,他只能呆在南京,以電報和電話來遙控指揮,而真正代表著他來到前線進行指揮協調的,只有如今被任命為前敵總指揮的陳誠了。便是第三戰區的副司令長官顧祝同,也只能在後方充任著陳誠的助手,以保證前線部隊的後勤供應。
與此同時,針對著此時戰場上的變化,蔣委員長又將此前的作戰方案略作調整,由原來只分為左右兩翼齊頭並進的局勢,轉變成了左、中、右,三面齊出的格局。
任命張發奎將軍為右翼軍的總司令,下轄第八集團軍和第十集團軍,守護著上海南面的杭州灣,以防鬼子從南面登陸。
任命張治中將軍為中路軍總司令,下轄第九集團軍和第二十一集團軍,負責上海市區裡的作戰,與登陸到市區的鬼子進行層層阻擊,以防其向嘉定和崑山方向突破。
只是,在二十二日的時候,因為張治中將軍指揮失當,便又改由朱紹良為中路軍總司令,張治中被召回南京。
左翼軍的總司令是陳誠兼任,下面管轄由薛嶽任司令的第十九集團軍和由羅卓英任司令的第十五集團軍。
到九月上旬,淞滬的主戰場已然由上海市區的閘北一帶,轉移到了左翼寶山縣到嘉定縣這片廣大的區域之內,也就是以陳誠為首的左翼軍的陣地上,還是日軍的搶灘登陸與**之間試圖驅逐的局面。
儘管陳誠與左翼軍的將領們,費盡了心力,從八月二十二日開始對敵攻擊,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當然,主要還是兵力的不足,面對著敵人源源不斷上岸的軍隊,已然根本不可能實現當初所擬定的要將敵壓迫到江中,以求殲滅的要求,早就失去了主動權,再在這裡與敵死耗,那根本是純粹的消耗戰力。
所以幾經猶豫之後,陳誠接受了蕭黃等幾個主要參謀人員的建議,向上面提出了轉移陣地,逐次抵抗的策略。
從九月十七日開始,**部隊便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和瀏河口一線,被迫轉入了防守之中。
儘管此時蕭凌虎已經成為了前敵指揮部直屬的警衛營營長,但卻沒有一時不關注著整個戰事,尤其是對於羅店那邊的戰況,更是特別留意。
只是此時的羅店,還處在中日雙方的互相爭奪之中。
九月二日,寶山城失守,**將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羅店的附近,以阻擊鬼子十一師團的趁勢西進嘉定,對上海實行合圍。
許多的部隊雲集在羅店的周圍,炮火與槍聲從早打到晚,就從來沒有停歇過。
而此時,蕭凌虎除了要負責整個指揮部安全之外,還要負責那些後勤補給的安全,最少也要保證這些物資到達嘉定是安全的。
而最令蕭凌虎詫異的是源源不斷從兩湖、江西和安徽等地招來的新兵,也被運送到了嘉定城,這些新兵很快被前線的團長、營長甚至於連長帶走,胡從俊也曾跑來帶走了一千多人,追問之下,胡從俊告訴著蕭凌虎,六十五團已然被打光了,他如果再去六十五團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半的人不認識。
蕭凌虎目瞪口呆,這才半個月不到,戰事便這般得慘烈,只怕羅店的戰鬥結束之時,整個十一師都會換上了批人了。
此時的淞滬戰場,已然成為了一個大熔爐,便是從一百里以外看付出,半邊的天都是紅的,**的隊伍每天一個師一個師,兩個師兩個師地加入到前線去,很多師上去也就三四個鐘頭,就死了一半,有的堅持了五個鐘頭,就會死掉三分之二,只要是填進去,就會被熔化掉。
九月底的時候,日軍又有三個師團增援過來,陳誠認為羅店的陣地再爭奪下去,已然失去了意義,只是增加大量的傷亡,於是下令各部隊撤出來,轉移到蘊藻浜的右岸的第二陣地,繼續防守。
本來,按照日軍大本營的想法,對於在中國的作戰計劃,是自北向南,將華北作為主要的戰場,但是淞滬會戰中不斷得增兵,也便成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的狀態,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上海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