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前任刺史將渝州的州衙轉至大江南岸,與巴縣縣衙同城,並且一再修繕加固過。
韋扶風聽的出來,曹放鶴之所以叛變獻城,與前任渝州刺史的州衙移治有關。
可以想見,本來南岸城池是巴縣令的地盤,渝州刺史從渝中城跑過來坐鎮,巴縣令成了受氣的的擺設。
曹放鶴的話意真假,韋扶風沒有必要猜疑,他必須守信的起用曹放鶴。
只是看見了這裡的水陸地理,更加認定了移治巴縣的重要性,江中的渝中城,絕對是天然的戰略要地。
聽了典故,韋扶風伸手扶了城牆青磚垛口,問道:“曹大人,這裡是舊城加築的吧?”
曹放鶴點頭道:“是舊城,舊城有千米長,寬百米,主要是沿著河畔建築的狹長軍堡,前刺史在的時候,在舊城的寬度上擴出了九百米,使得這座城池趨向方正。
韋扶風點頭,道:“這座城池用的石料為主。”
“是,大人在外面看,或許覺得城池粗糙,但這座石城百年也不會崩塌,渝州多山水,氣候多潮溼,城池又建築在江畔,用石料能夠長久,只是代價遠超夯土造城,僅比青磚合算。”曹放鶴回答道。
韋扶風點頭,夯土造城是常見工程,在北方適合久存,一般在城門和女牆貼用青磚。
南方氣候多雨潮溼,最好的築城辦法是青磚和夯土混用,只是青磚築城的代價太大。
黔州那裡的擴建城池,是在本城之外建築羅城。
張文成的做法是先用夯土築城,城門用青磚,之後用數年時間,一點點用青磚包裹夯土城牆。
韋扶風也想採用張文成的辦法,先用夯土磚和石料築出一道依地勢走向的羅城。
有了巨大城池的存在,一是能夠容納軍力入駐,二是讓更多的人擁有城中居宅。
有了家宅,才會讓流民更捨不得離開川南,韋扶風擴建城池的用途之一是挽留人心,所以他支援張文成和魯青在黔州造城。
不但巴縣城要擴建,瀘縣城,涪陵縣城和昌州的大足縣城也要建造羅城,容納更多的人口和軍力。
高駢擴建成都城用時兩年,巴縣城的擴建,或許年內即可完成夯土羅城牆。
在城樓上說了片刻,韋扶風有了興致的乘船去往渝中城。
經隨同的曹放鶴在船上介紹,韋扶風知道了渝中城的南側有三座水城門,東端有一座水城門,北側有兩座水城門,只有西面有一座陸地城門。
船至南側的太平門外,韋扶風看見百船停泊,足有千人忙碌於貨物出入。
渝中城是大江之中的貨物集散地,商業非常繁榮。
進入渝中城,有城門官和牙將恭敬拜見。
渝州的軍力盡被兵府收編,各處的城門官基本沒有更換,守衛城門計程車兵更換了大半,川南軍牙將任職城門輔官。
進入城中,韋扶風見城中建築,明顯的強過南岸城池。
城中長街石板鋪路,街旁商鋪林立,車來人往川流不息,飛簷樓閣隨處可見,絕對是罕見的繁華盛世模樣。
看著韋扶風意外的訝異神情,曹放鶴主動在旁解說。
韋扶風知道了渝州的豪族富戶,幾乎都在渝中城聚居,渝州的豪族富戶,主要的財富來源不是田地出產,而是營商。
豪族擁有田地,才能夠擁有很多家兵武力,由於渝州被川南軍奪取的太過突然,使得渝州的豪族來不及調兵反抗。
渝中城‘寸土寸金’的寶地,不可能駐紮太多家兵,前任刺史也限制豪族在渝中城內的家兵數量。
韋扶風故意問了一句,渝中城如此繁華宜居,前任刺史何必將州衙移去南岸城池,若是遭遇變故,完全有時間逃去南岸城池。
曹放鶴聽了嘴角苦笑,回答:“渝中城是繁華宜居,但豪族強勢,在渝中城的影響力不遜刺史,另外前刺史久任之後,也是有了獨霸一方的野心,州衙移去巴縣城,一是避開豪族的鉗制,掌控團練兵,二是一旦北方大軍來襲,能夠有了退守餘地。”
“退守餘地?前刺史毫不抵抗的歸降了北來軍力。”韋扶風淡然道。
曹放鶴遲疑一下,道:“下官說些不敬之言,前刺史不抵抗的歸屬楊守亮,主要與大人的川南統治有關,原本渝州的豪族能夠與前刺史合力對抗北軍,所以歷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只能獲得渝州的尊崇歸附。”
韋扶風微怔,道:“你是說,渝州豪族願意接受楊守亮入主。”
曹放鶴道:“渝州豪族不願楊守亮入主,但更不願接受大人入主,隨著大人的愈發強勢,他們只能抉擇接受北軍入主,因為北軍承諾保護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