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發生過內訌兵變,歸義軍節度使屬下索勳,殺了節度使取而代之。
被殺的節度使名張淮深,前任節度使張議潮的侄子。
韋扶風對於大名鼎鼎的張議潮,印象非常深刻,敬佩。
安史之亂髮生,吐蕃乘虛進奪隴右與河西地域,在隴右與河西實施殘酷的奴隸統治。
吐蕃人野蠻,不喜農業生產。
佔據河西之後只許存在草牧業,使得河西溝渠廢置,農業荒蕪。
河西人承受了殘酷盤剝和屠殺。
張議潮出身沙州望族,望族就是地方豪族。
但在吐蕃的統治下,望族也是水深火熱,苦不堪言,日漸貧困衰敗。
張議潮,發動了反擊吐蕃統治的起義戰爭。
沙州起事的浴血奮戰,數次擊敗吐蕃軍,繼而如同星星之火燎原,引發了河西普遍的反抗吐蕃統治。
張議潮擊敗吐蕃軍之後,吸納或聯合河西其它反抗吐蕃的勢力,一步步奪取瓜州,肅州,甘州,建立了歸義軍。
後又揮軍奪取北庭三州,之後用了三年血戰,奪取軍事重地涼州,吐蕃勢力被徹底的趕出河西走廊。
張議潮在與吐蕃戰爭中,遣使請歸大唐朝廷,被認可為歸義軍節度使。
此後,張議潮繼續與吐蕃戰爭,向南逐步奪取湟州,河州,蘭州。
據有河湟之地,被大唐朝廷又任職為隴右節度使。
隴右節度使的治所是湟州青唐城,曾經的河西節度使治所是涼州武威城。
大唐朝廷的心態觀望,沒有給予歸義軍實質性的支援。
歸義軍獨力抵禦吐蕃,又要抵禦西北方進襲的回鶻,兩線作戰,使得河湟之地再次被吐蕃奪走。
鹹通八年(867),張義潮的兄長張義潭在長安去世。
此前,他一直作為歸義軍留在大唐朝廷的人質。
張義潮放手河西的軍政,交給已經成年的侄子張淮深,以69歲高齡前往長安充當人質。
入朝以後,皇帝給予了他很高的禮遇,冊封為司徒。
鹹通十三年(872),74歲的張義潮在長安享盡天年,安然去世。
張議潮死後,大唐朝廷為其歌功頌德,認可為大忠臣,使得長安人人皆知。
韋扶風身為世族韋氏子孫,自然知道了張議潮。
但事實上,歸義軍就是脫離大唐朝廷統治的獨立王國。
時至今日,身為一方諸侯,野心勃勃的韋扶風,自然不會認為張議潮是大唐忠臣。
殺死張淮深奪位的索勳,張議潮的女婿。
李子奇送來河西走廊資訊,是聽說李茂貞趁著河西內部分裂不和,有心自秦州(天水)出兵,遠征進取河西。
這個資訊雖然值得關注,但對於韋扶風而言沒有實際意義。
原本李茂貞兼任的隴右節度使官職,皇帝給了韋扶風任職,但韋扶風可能收復隴右之地嗎?
不說沒有進兵之路,就是有,韋扶風也不敢主動與吐蕃起戰。
擁有能夠匹敵的軍事實力,可以大張旗鼓的鼓吹收復失地,沒那個實力而為之,只能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