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奔流,五千年的沉澱,五千年的求索,五千年的吟唱,凝結成了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那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零寥數詞,蘊含了多少溫婉柔情與豪情壯志;宇字珠璣,沉積了幾千年來永不磨滅的絕唱古調。
古典詩詞是美的,只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方能體會詩詞中編織的美妙意境。
許多古典詩詞作品,不乏很多描繪山川田園、抒寫繁花樹影的作品。那些詩詞意境優美、賞心悅目,每每品讀過後,總在腦海中留有
“餘香”。研讀古典詩詞,就是要讀出詩詞的美。就如第一眼品讀”水品簾動微風起,滿架菁薇一院香”,詩中的碧波與花香,在高餅筆下散發出醉人的芬芳。
有這樣一幅花捲在腦海中展現:清澈的水面猶如一掛水晶豎簾,微風輕拂而泛起微波,晃動著樓臺倒影,忽而飄來一陣花香,發現一院薔薇早已為這夏日增添了一道豔麗而幽致的景色。
詩中的水,詩中的花,這一刻,你會發現詩詞的美,置身詩境,藉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與詩人取得心靈的共嗎,使自身得到審美的享受。
讀陶淵明筆下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松”的田園風光,我似乎看到了那個簡樸衣著的老人隱居自在的生活風超;讀王維筆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水景觀,我似乎聽到了泉流擊打岸石的清脆與月光化成松間流淌的樂章交相暉映:讀王安石筆下”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載”的校園春景,我似乎嗅到了早春寒涼的寂寞與山前桃杏的清香;讀沈括筆下
“鸛雀樓頭日暖,蓬菜殿裡花香”的動人仙境,我似乎觸到了鸛雀樓上灑下的溫暖日光和蓬菜殿中醉人的四溢的芬芳.…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十錘百鍊的詩句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容,詩詞中的意境和韻味便是要我們細細揣摩和體會,才方顯出其言有盡而意無窮。
透過詩中的景語,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個個鮮明意象組成的圖景,在吟通之中,用心體會詩中編織的意境,便會不知不覺地被詩中透露出的情感所打動。
我們所需要做的,不過是耐心地品讀一首詩,不受其他事物的打擾,進入詩人所描繪的、我們從未經歷過的境界中。
你會發現,那些曾經是模糊的、潛在的抽象感受竟能在這些詩詞中得到昇華,寫出了我們以前想說或想寫卻寫不出、說不出的心靈體驗。
唱一曲《天淨沙·秋思》,在蕭瑟悲涼的秋暮中低吟”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斷腸思鄉人未歸;吟一首《春江花月夜》,於幽致恬靜的月夜中沉吟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哀而不傷寄相思;哼一段《憶江南》,在鳥語花香的春日裡吟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芙蕖江畔贊春景;詠一篇《旅夜書懷》於微風吹拂的江岸上輕訴”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漂泊自傷抒腦意…閱讀它,你會發現詩詞的美。
古典詩詞不應該只是知識,它不是百度上能夠搜尋到的答案。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類似詩歌豎賞辭典之類的存在,亦或是某些詩歌賞析的文章,都是預設自己從一開始就什麼都知道了,這種預設是有問題的。
那些能夠被感受但不能自知的東西,都和自己的生活有關。而那些自以為是的知道,其實是和自己無關的知識。
唯有自己感受到的,才是真實的,才是美入心靈的表現。美讀詩詞,品鑑風雅。
美入心靈,陶治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