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龍叔叔,你覺得這幫少年兵如何?”王易問了趙雲一句。
“少使君,雲可不敢當叔叔這個稱呼,叫我趙雲就可。”趙雲先是這麼說了一句,然後道:“這些少年裡,那個丁奉不錯,以後可能會是大將之才,可是這麼多人,不太可能都成材。如果是練兵的話,把精力用在十幾二十歲的精壯身上,更合適一些。”
王易點點頭。
這幾乎是正常人會有的看法。
養這種少年兵,一般來說,只有一種原因。
那就是蓄養死士。
從小訓練起,各種恩義,各種培養,要的就是關鍵時刻,要麼去刺殺敵手,要麼去保護主公,一般一些豪門大族都會培養這樣的死士,而這些死士往往也是忠貞不二。
可是那也只是小規模的,沒有聽說誰大規模的培養死士的,同時也是從極小的時候就開始控制對方的思維,這樣才能夠有更好的效果。
這些十歲的孤兒們,年紀不上不下的,培養士卒浪費了,培養死士年紀又太大了。
可是實際上,王易並不是要培養死士,而是為未來準備的班底。
十歲開始就培養的職業軍人,當然不會是在一線衝鋒,隨隨便便就填了戰壕的普通士兵。
而是擁有技能,可以指揮部隊的軍官。
水準高的,是高階軍官,水準差一點的,是基層軍官。
更重要的是,這些少年的存在,將會是將來軍校的雛形。
而他自己,就是這個軍校的校長。
透過這種方式,培養出大量的基層軍官,會讓劉備的軍隊更加的精幹。
王易也不擔心尾大不掉,不管是劉備還是自己當這個校長,那麼就是這些軍官效忠的物件了,而他們作為同學相互之間拉幫結派雖然也難免,可是現在的軍制註定了,他們之間就算是拉幫結派,也不可能集體造反。
更何況這種軍校還不會只有一家,到時候王易要開,相互牽制之下,當然就更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而且還能夠透過軍校,將高深一點的文化,普及開來。
之前退伍的那些軍人,可以將基本的文化普及開來,而這些預備役的軍官們,則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學習一些更高深的知識。
這年頭文官武官之間的分際,其實一點都不明顯。
諸葛亮的出師表名垂千古,詩詞文章無一不精,然而一輩子卻在帶兵打仗,周瑜倜儻風流,精通音律,卻也是名將之資,魯肅、徐庶、龐統、荀攸、陳宮、陳登、沮授……這些文人哪個不是率領大軍,馳騁疆場過?除了很少個人衝鋒陷陣之外,比那些著名的武將,都差不到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