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靈帶著殘剩的數百騎兵在逃竄。
此刻要是有人問他的心情,他只能說:“後悔,非常後悔。”
早知道就帶人去衝陣了,起碼也不會輸得這麼慘。
不過和蔣奇比起來,朱靈覺得自己運氣還是好的,因為在衝擊的過程中,蔣奇正好碰到了孫策,然後被孫策一槍就給挑了……
一邊逃,朱靈一邊在心裡想,要怎麼對付徐州騎兵的連弩。
錐形陣衝擊,會被對方一層層地給消滅掉。
散開了分成散兵線衝擊,就會被對方當面挨個的射下來。
所以朱靈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超過一倍的騎兵優勢,那就最好別和徐州騎兵對抗,連弩這玩意,太可怕了,在現有的情況下,幾乎無解。
剛才用錐形陣的時候,都只損失了千餘人,可是散兵線衝擊,那幾乎是全軍覆沒啊!
什麼時候上萬騎兵會在同樣人數的衝擊下幾乎全軍覆沒的?這得有多可怕?
這麼想著的朱靈,越發地覺得地覺得自己的副將命好,沒有面對那麼可怕的連弩,而是衝擊原地的步兵……
就算死在衝擊步兵大陣的路上,也比都傷不到對方,就掛掉要好啊。
朱靈這時候不知道的是,剩下那一萬河北精騎……此刻的情況,比他們也好不了多少。
當河北精騎開始衝刺的時候,他們怎麼也不知道,接下來自己會遭遇什麼。
當騎兵衝刺進入一箭之地的時候,漫天的箭雨,就那麼落了下來。
當下就是近百人落馬--箭雨籠罩對沖刺的騎兵,殺傷力其實並不算很大,要知道騎兵開始衝陣的時候,必定是散兵線,這樣一來,弓箭想要射中他們,就必須籠罩某一片區域,才有著足夠的殺傷力。
就算是一萬弓箭手,同時射出一萬隻箭,最終能夠殺傷一百名騎兵,都已經算是不錯的效果了。
所以儘管弓箭手是對付騎兵最有價效比的利器,然而依舊臨陣不過三,而且殺傷力有限。
真正會對騎兵造成最大傷害的,還是依靠大盾長槍,以及死戰不退的精神。
當年在界橋,一戰即潰公孫瓚最精銳的部下白馬義從的,正就是鞠義麾下的精兵先登死士!
以厚盾抵擋騎兵的衝擊,然後不斷地以勁弩射擊騎兵,死戰不退,那一役中,五千最精銳的白馬義從,最終能夠活下來的,不超過五百人。
不過開始衝擊的河北精騎相信,只要接近了對方的大陣,那麼依靠他們的衝擊,就足以衝開對方的盾陣,剩下的,就是一場屠殺罷了。
當他們衝進一百五十步的時候,第一波箭雨到了。
當他們衝進一百步的時候,第二波箭雨到了。
這兩波箭雨,不過讓他們損失了不到三百騎兵,這樣的損失其實已經算是很大了。
即將衝進五十步的河北騎兵們知道,自己即將衝出那條死亡帶。
還有一波箭雨,頂過去,就能夠衝入對方的盾陣!
然而跟著第三波箭雨來的,還有數千支短矛。
那是從後盾的後方,由投矛手奮力擲出來的短矛!
和弓箭比起來,短矛的精確度因為足夠近,那就高得多了。
而且因為距離的原因,騎兵們都沒法躲。
當下兩側,就有不下一兩千騎兵被短矛刺中,慘叫一聲掉下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