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地上,從來就不缺乏人才,甚至人才還要經過激烈的鬥爭,才能夠站上更高的位置。
好的體系能夠減少內鬥,讓優秀的人才把精力放到更合適的地方去。
比如現在諸葛亮就乾得很不錯。
他在江陵,一邊學習,一邊教授。
他教的都是理論知識,而他的學生,都是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很強的人。
沒有動手能力的,都會從他這裡學一些理科的基本道理,然後就畢業了,然後就可以去各地教授當地的那些工匠這些知識。
想要深造的,就會透過考核,到諸葛亮這裡來繼續深造。
至少諸葛亮的這個科學院,兩大部門已經有了雛形。
專門研究理論的,和專門進行實踐的。
實踐應用方面出成果,當然是最快的一-有一名實踐部門的工匠,在經過化學的學習之後,照著課本上的幾句話,成功地製造出了玻璃--王易看了之後大喜,因為是照著課本上製造出來的,所以他並沒有什麼專利權,不過也獲得了一筆豐厚的獎金。
很快的,劉備地盤上的商品,又多了玻璃--這玩意用在房子上可太好了,至少釆光什麼的比過去的房子好了很多,在擋風透光的效果上,比窗戶紙不知道強了多少。
配套的窗戶安裝新方法,又可以讓官府大賺一筆。
“生產力轉化成財富,然後讓財富流通起來,這樣才能夠讓整個國家有活力。生產力要如何增長,就得靠這些技術了,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用更少的開支創造的收入,用更少的付出獲得的收益,這才是技術發展的目標,而不是純粹為了展示技巧。”王易當時是這麼對諸葛亮說的。
而諸葛亮則是深深的認同。
埋頭學習理科的諸葛亮,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理科生。
過去那些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志向,在現在的他看來,已經不算什麼了。
畢竟這個時代,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少。
而能夠發展理科理論的,就只有他一個。
要做,就做獨一份。
這就是諸葛亮所追求的,之前他追求的幾乎已經沒有希望了,而王易卻給他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就好比今天王易給未來的鄧艾提供了機會一樣。
授人以漁永遠都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