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看人還是挺準的。
這也算是他十餘歲開始,就經歷了常人沒有經歷過的劇烈變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他才出生月餘,母親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所毒殺,然後是董太后將他撫養成人,後來靈帝雖然一直有想要立他為太子的想法,然而畢竟廢長立幼不可取,所以猶豫不決,加上何家作為外戚,何進為大將軍,勢力極大,所以一直沒有能夠下定決心,等靈帝駕崩之後,就是劉協的哥哥劉辯即位,是為少帝。
這樣一來,劉協本來是毫無機會的,然而十常侍亂政,何進殞命,董卓進京之後,因為自認和董太后是同族,比較親厚,然後覺得劉協比少帝更加的賢明,這才有了廢立的念頭--要知道這對於董卓來說,可謂是一舉三得,首先就是透過廢立,來確定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誰有資格廢立?那可是霍光這樣的人啊!
其次就是因為和董太后是同族,可以拉攏太后這邊的實力,壓制何進遺留下來的那些實力,最後就是劉協既然是透過自己當了皇帝,當然會感激自己了!
而當時京中確實也流傳說靈帝駕崩之前,是要立劉協為皇帝的,只不過何進控制了皇宮,逼死了被靈帝託孤的蹇碩,這樣才讓少帝當了皇帝,那是得位不正!
所以董卓就偽造了靈帝的臨終遺詔--雖然靈帝的臨終遺詔為什麼會在何進召集進京的董卓手裡,那就誰都不知道了--反正當時朝堂的那些大儒比如盧植蔡邕等人對此都沒什麼意見,反對最激烈的反而是下一代的袁紹,最後的結果是袁紹逃出了洛陽,董卓順利地廢立成功。
從後世看來,董卓廢立,讓獻帝的位置似乎有些來路不明,可是實際上,當時董卓宣稱自己有先帝遺詔,朝廷的那些重臣大儒,三公九卿,沒一個反對的,全部預設了,那麼董卓廢少帝,立獻帝,是極其合法的行為,大家反對的不過是廢立這種事情董卓不配來做,而不是他廢立錯了。
就這樣,當時只有九歲的劉辯,就這麼當了皇帝。
半年後,和他一直關係不錯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少帝劉辯,被董卓命李儒以毒酒殺害。
然後,關東諸侯聯軍來了,又退了。
董卓被王允以連環計殺死,然而李傕郭汜反,王允自刎,呂布敗出長安,獻帝又被李郭給控制。
接下來,就是在董承等人的保護下,他們一路來到了許都,這才算是安定了下來。
從初平元年,他九歲登基,一直到建安元年,他十五歲到了許都,這六年的時間裡,無數人死在他眼前,無數人保護他,也無數人要挾持他。
誰是什麼樣的人,劉協可以相對準確的辨認出來。
這是殘酷的流浪之中,他學會的本事。
這不是書本上能夠學到的本事。
所以他看得出來,董承是真的為他的好的,這是一個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董承本身的利益之上的人。
而其他那些所謂的朝堂大臣,要麼是曹操一黨,要麼就是想要利用自己,從曹操那裡獲得一些權力。
另外一個岳父伏完,那就是個膽小鬼,指望他來做點什麼事,還不如指望頑石可以開口說話。
夏侯惇看似粗豪,實則很謹慎,而且極其忠誠於曹操。
荀或是曹操的鐵桿,可是卻是一個保皇黨,他希望天下平定,可是還是自己當皇帝。
所以到時候,如果自己宣佈禪位,自己的安全,由荀殘來保護。
夏侯惇就算有怒火,也不會立即發出來,而是會請示曹操。
這樣一來,自己就安全了,而有了這麼一段緩衝的時間之後,自己的性命,就會變得無關緊要,曹操就算殺了自己,也只是洩憤,不殺自己,才能夠保持將來和劉備進行談判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