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種現象,文化人進行過諷刺,他們的理論依據是一句名言:沒有三代培養不出一個貴族。但這話我聽起來有點不大舒服,因為它無法解釋第一、第二代貴族堂皇出現的事實。不過這話還是很有威懾,因為在兵荒馬亂的中國,誰也回溯不了順順溜溜的三代。後來漸漸有人做出努力,依稀透露自己今日的成就是曾祖父一輩埋下的原因。但這種原因細問起來,大抵也就是做過一任亂世官僚,或者有過一個科舉名目。
中國歷史和英國曆史千差萬別,因此我們完全不必去發掘和創造什麼貴族。有人說這只不過是說著玩玩而已,但在我看來,這種玩樂包含著很大的損失和危險。把“盜版”來的概念廉價享用,乍一看得了某種便宜,實際上卻會禍害很多本來應該擁有確切身份的人。例如那些文化人硬要把曾祖父比附成貴族,老人家必然處處露怯,其實一箇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霜老人,完全可以不加虛飾地成為一個研究典型。
當前一些新型的富裕人群也是如此,本來還會在未知的天地中尋找人生目標,一說是貴族,即便是說著玩玩,也會引誘其中不少人裝神弄鬼起來。中國很多人富裕起來之後很快陷入生態紊亂,不知怎麼過日子了,文化人批評他們缺少文化,其實在我看來,更多倒是受了那些看起來挺文化的概念的毒害。
3
英國貴族是很難被“盜版”的,不要說中國,即便是近鄰法國也不行。
法國貴族受到大革命的無情衝擊,又經歷過拿破崙戰爭,已經不成氣候。貴族莊園還有不少,我們這次也去認真地看了好幾個,只覺得餘韻無限,卻又景況寥落。除了幾座還在種葡萄釀酒的莊園外,多數是坐吃山空,不知今後如何維持。當然也可以拍賣莊園或借莊園做其他生意,但又怕身份頓失、家史中斷,被其他貴族笑話。可見斜陽草樹間,還流蕩著一種仍有壓力的遠年榮譽。
英國就不同了,不僅王室還在熱鬧,新老貴族都是上議院成員,儘管他們未必來開會。英國貴族為什麼能如此久享榮華?我想這與他們存在的方式有關。他們當然看重世襲原則,但同時更看重財富原則,一貫重商,從來不構成對市場經濟的嚴重阻礙,於是,早在十三世紀,英國貴族就與國王簽訂了《大憲章》,從根本上避開了被推翻的危險。
這中間最讓我佩服的是,法學家戴雪提出的法治三原則也居然被英國王室和貴族接受。三原則說的是:一,法律至尊,反對專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不是憲法給予個人權利,而是個人權利產生憲法。可見溫和中包含著剛健,漸進中積累著大步,其最後成果未必低於激烈的呼號和跳躍。這也正是英國與法國不同的地方。
前些天在法國經常想起伏爾泰,記得他在《哲學通訊》中高度讚揚英國的寬容、自由、和平、輕鬆,而當時在法國,****太多。但是在我看來,伏爾泰在這裡遇到了一個深刻的悖論:正是法國的不自由呼喚出了一個自由鬥士的他,他讚美英國卻很難長住英國,因為正是他所讚美的那些內容,決定了這樣的地方不需要像他這樣峻厲的思想批判家。
英國也許因為溫和漸進,容易被人批評為不深刻。但是,社會發展該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該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該具備的觀念也一一具備了,你還能說什麼呢?
較少腥風血雨,較少聲色俱厲,也較少德國式的深思高論,只一路隨和,一路感覺,順著經驗走,繞過障礙走,怎麼消耗少就怎麼走,怎麼發展快就怎麼走,這種社會行為方式,已被歷史證明,是一條可圈可點的道路。
當然,英國這麼做也需要有條件,那就是必須有法國式的激情和德國式的高論在兩旁時時提攜,不斷啟發,否則確實難免流於淺薄和平庸。因此,簡單地把英國、法國、德國裁割開了進行比較是不妥的,它們一直處於一種互異又互補的關係之中,遙相呼應、暗送秋波、互通關節、各有側重。在這個意義上看,歐洲本應一體,無法以鄰為壑。
4
長久的溫和漸進,長久的紳士風度,也使英國人失去了發洩的機會,過於壓抑,結果就產生反常爆發。我一直覺得溫文爾雅的英國竟然是足球流氓的溫床,便與此有關。
據在這裡生活的朋友說,為什麼英國政府下了極大的決心整治足球流氓而未見成效?主要是由於這些足球流氓在日常生活中多是紳士打扮,舉手投足可能還有貴族遺韻,很難辨認。但到了某天的某場比賽前就換了一個人,渾身強蠻,滿口髒話,連上公共汽車也不買票了。及至尋釁搗亂、製造傷亡之後,可能轉眼又變得衣冠楚楚、彬彬有禮,融入正常人群。
我看到一位學者對足球流氓的現象作了這樣的解釋:
自滑鐵盧之後,英國人體內的野性已憋得太久。
又是滑鐵盧。參照威靈頓將軍的那句話,事情可能真與貴族有點關係。
於是,只好讓本來就近在咫尺的貴族與流氓、紳士與無賴快速轉換,角色共享。
像模像樣的英國曆史竟然留下了這麼一個臭氣沖天的出氣口道?白石森森的溫莎堡竟然放逐出了這樣一群不肖子孫?雖是人世玄機、正反相生,總也於心不平。
與足球流氓異曲同工的,是倫敦的低階小報。它們也與嚴謹的英國傳統媒體構成了兩極。英國傳統媒體承襲了客觀、低調、含蓄的紳士風度,路透社報道****,一般也只說是“持槍者”,因為還沒有定案。這種風度的力量,可以從德國人戰敗之後的嘆息中感受到,他們說:“出語謹慎的路透社,比英國海軍還要厲害!”但是出乎意料,近幾十年來倫敦那種捕風捉影、聳人聽聞的小報,居然也濁浪突起,風靡全英,波及國際,這些年也終於傳染到中國,只不過加上了東方式的道貌岸然。
也許這是粗礪的歷史對紳士風度的一種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