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就會明白,為什麼頻婆娑羅王要祈請大目犍連尊者與自己授八關齋戒了。
同時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佛權巧方便設立戒定慧三學,目的就是為了對治眾生的根本惑業。
成實論雲: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
賊,指貪嗔痴三毒煩惱,因為煩惱能劫奪修行人的功德法財,侵害慧命,所以被比喻為賊。
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大智度論裡也有比喻:捨棄戒法而別求聖道,就像鳥沒有翅膀卻要飛翔,人沒有舟船卻想渡海一樣,這怎麼可能實現呢?
佛說了這麼多來勸勉,實在應該體恤佛的悲心,對於戒法用心體會,信受奉行。
所以,這些故事怎麼樣啊!”玄奘法師問道。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 西門飄雪說道。
玄奘法師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啊!”
範大福說道:“不行了,玄奘法師如果你在這麼講吓去,我們在都得被你給講暈倒了。”
“換一個人講故事啊!”範大福說道。
“我講一個故事吧!”李淳風說道。
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的名氣還是相當高的。
劉邦還沒起事之前,只是沛縣一個小混混,整日好吃懶做,在家中幾兄弟中最不讓人省心。
劉邦從小就仰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人,一直想投奔信陵君,做門客。
他離開家西行到了大梁,可那時信陵君已經去世了。
恰好,信陵君的門客張耳在招納門客,劉邦聽說以後,便趕到外黃投入到張耳門下,兩人成了知己。
也就是說,此時的劉邦只是張耳的小跟班,但是多年後,時過境遷,張耳卻成為了劉邦的手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劉邦做了張耳的門客以後,就多次去外地看望張耳,為他辦事。
秦始皇滅了魏國以後,聽說了張耳和張耳好友陳餘是魏國名士,就懸賞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餘。
張耳因此而成為秦朝的通緝犯,他的門客全部散去,其中就包括劉邦。
在那之後,劉邦從外地回到了家鄉沛縣。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掀起了反抗暴秦的農民起義,張耳和陳餘都投奔了起義軍,被任為左右校尉。
陳勝在陳縣稱王時,張耳勸義軍大將武臣在趙地稱王,為趙王,張耳即為右丞相。
後來,趙王被部將所殺,張耳因耳目眾多逃過一劫。
事後張耳及時招募未反叛計程車兵數萬人,擁立趙國後裔趙歇為趙王。
秦朝派出大將章邯進攻張耳等人,張耳被圍困在鉅鹿。
當時,被張耳視作“刎頸之交”的好友陳餘正擁兵數萬駐紮鉅鹿城北,為解鉅鹿之危,張耳派人冒生命危險出城向陳餘求援,結果卻遭到了陳餘的拒絕。
後來,項羽率軍大破秦軍,鉅鹿安全了。
事後,張耳約見陳餘,兩人大吵了一架,張耳不再信任陳餘,而陳餘也負氣交出了印綬,交出了兵權。
由此,張耳與陳餘失和而成仇。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亡了秦朝,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一共18人,其中就有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