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章 禪讓

書接上集。

上官雲英繼續講故事啊!

這時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歌。

其中一首說:“偉大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就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婦都能對我取勝。一人多次失誤,考察民怨難道要等它顯明?應當考察它還未形成之時。我治理兆民,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著六匹馬;做君主的人怎麼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說:“禹王的教誨這樣昭彰,可你在內迷戀女色,在外遊獵翱翔;喜歡喝酒和愛聽音樂,高高建築大殿又雕飾宮牆。這些事只要有一樁,就沒有人不滅亡。”

其中第三首說:“那陶唐氏的堯皇帝,曾經據有冀州這地方。現在廢棄他的治道,紊亂他的政綱。就是自己導致滅亡!”

其中第四首說:“我的輝煌的祖父,是萬國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傳給他的子孫。徵賦和計量平均,王家府庫豐殷。現在廢棄他的傳統,就斷絕祭祀又危及宗親!”

其中第五首說:“唉!哪裡可以迴歸?我的心情傷悲!萬姓都仇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心思鬱悶,我的顏面慚愧。不願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豈可挽回?”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為今花地嘴遺址。

有詩曰:

邦惟固本自安寧,臨下常須馭朽驚。

何事十旬遊不返,禍胎從此召殷兵。

酒色聲禽號四荒,那堪峻宇又雕牆。

靜思今古為君者,未或因茲不滅亡。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當時事,首為盤遊亂紀綱。

明明我祖萬邦君,典則貽將示子孫。

惆悵太康荒墜後,覆宗絕祀滅其門。

仇讎萬姓遂無依,顏厚何曾解忸怩。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場前事悔難追。

五子之歌中體現的民本思想,是華夏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資源,是華夏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與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

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釋義為百姓是國家的根本。

這一思想反映了統治者的民本思想與清華簡之厚父中的民心惟本,厥作惟葉的民本思想一樣。

其他體現民本思想的還有如:

尚書虞夏書,皋陶謨興五教、定五禮、立九德、親九族,堅持公正,刑教兼施等。

如五教的內容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皋陶的民本思想被夏朝君主做為重要的治國典章並實行,使得國富民強、天下大治。

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

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儒家西河學派的創始人子夏在春秋穀梁傳中說:民者,君之本也。

西漢著名政論家與文學家賈誼: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

唐太宗李世民: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所以,這些故事怎麼樣啊!”上官雲英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