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集。程咬金繼續講故事。
國王問農夫:“你老實說,你從什麼地方偷來的錢?”
“冤枉啊!我沒有啊!”農夫無奈不能明說。
“你如果再不老實說,我就把你判刑。”
“我真的沒有偷錢啊!”農夫百口莫辯。
國王見農夫不肯說實話,故意問大臣說:“如果有人違揹我,該判什麼刑?”
“死刑。”大臣回答。
“那就判他死刑吧!你的家人都是共犯,也通通關進牢裡。”國王無情地宣佈著。
當農夫被押上刑場,悲傷感慨地哭喊著:“阿難尊者啊!這些東西真的是條毒蛇啊!”
使者聽到農夫說的話,覺得很奇怪,便派人回去報告國王,國王聽了覺得事必有因,決定重審這件案子,於是命使者將農夫帶回宮裡,再次審問他,農夫便將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及看到黃金後因一時起了貪心將它佔為己有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國王。
國王聽到農夫的真心話,感動得落淚,也對三寶產生了無比的信心,他對農夫說:“你因為世尊的關係而獲得這些黃金,然而你將他人物佔為己有,罪該萬死。今天念在世尊的份上,我放了你及你的家人,但是你要將這些寶物供養佛陀及比卡丘們。”
農夫回去後,馬上備了種種上好的飲食,請佛陀及比丘僧到家中應供,佛陀為他應機說法,農夫聞法後歡喜不已,證了初果。
視財寶為毒蛇是佛陀的遠見,卻在貪心的農夫身上得到印證,佛陀教誡比丘們不可以持金銀寶物,在家居士則不應該取不義之財,才不會因一時貪心,惹來莫大的災殃。
愚人見果不知因,念念發無明,恰如不下種,空手等秋成,朝夕興貪愛,虛枉費精神,萬一失人身,萬劫墮毛群。
智人驗果便知因,了真非相亦非名,若要廣度河沙眾,不如我自了真心,達得無心緣是佛,始能方便接眾生。
快早警策,改過修真,莫執無明,無益己事,真如不變,大道顯然,所以無虛,鹹歸實報。
“所以,這些故事怎麼樣啊!”程咬金問道。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西門飄雪說道。
程咬金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啊!”
健康長壽,從因緣果報的道理來說,還在於內懷悲憫之心,外行不殺生、不失得發。
經中記載,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薄拘羅尊者,因為往昔持守不殺生戒,並且佈施病比丘藥果的緣故,九十一劫於天上人間受福快樂,命不中夭,從不生病。
最後一生,尊者出生在婆羅門家,名薄拘羅。
尊者幼時生母早亡,後母對他五次加害,想置他於死地,可尊者卻毫髮無損。
薄拘羅尊者年幼時,一次後母做餅,小孩聞到餅香,就向後母要餅吃。
後母一生氣,就把他放在煎餅鏊上。
雖然鏊上焦熱,也未能將他燒死,甚至沒令他受到絲毫損傷。
又一次,後母煮肉,薄拘羅便向後母要肉吃。
後母很生氣,就將他扔進煮肉的釜中。
雖然釜中極熱,他也未受一點傷害。
有一天,薄拘羅的後母去河邊,小孩貪玩兒,也隨著跟去。
後母感到他特別討厭,就乾脆趁旁邊沒人,將他扔到水中,想淹死他,但他仍然大難不死。
薄拘羅被後母扔進水裡,正好被一條大魚吞進肚子。
儘管被魚吞到肚子裡,他仍然安然無恙。